人民網
人民網>>IT

工業互聯網發展 痛點三問

2020年05月15日08:2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工業互聯網發展 痛點三問

  工業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工業互聯網仍處於發展初期,標准架構還在探索之中,商業模式尚不成熟,技術、人才、安全等方面存在瓶頸和短板,推廣應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並存,需要保持耐心、穩中求進。

  一問

  數據能否打通?

  大多只是物體連接,

  打通“壁壘”耗時耗力

  在此次調研中,企業反映最多的痛點,首先是設備互聯互通。樹根互聯品牌中心總經理駱凌雯說,可能一條產線涉及到幾十種不同的設備協議、不同的填表,要把它們連接起來並實現來自於平台的控制,難度非常大。

  由於語言不統一,平台企業花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只是完成了一個物體的連接、設備的連接以及保持相互通信。

  其次是對工業數據的處理,即“時序數據”的處理,對於非常高頻、量大的數據要進來的流程中,並做實時抉擇,這一點比消費互聯網要求高很多。

  此外,則是應用的多樣性。不同行業制造業的應用不一樣,而且工業應用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們很多的know how,比如說老師傅,怎麼加工某一個零部件,是積累了一輩子的經驗,這是一種點狀的知識,工業互聯網要將其軟件化變成一個小的APP,而這樣的APP會成千上萬。很多的know how,一個技巧、一個技能,可能是某一種設備的故障診斷的一個模型。

  對一個平台企業來說,內部打通“壁壘”也耗時耗力。以美的為例,最多的時候,內部存在大量“煙囪式”系統,研發系統就有10多套,研產銷幾個核心領域對應的IT系統加起來超過100套。對此,美的用8年時間投入上百億打通信息孤島。

  其他制造企業也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稍微大一些的制造業企業幾乎都有幾十套復雜的系統,而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數據採集、數據庫、用戶界面,有著不同的用戶名和登錄密碼。

  對工業企業來說,必須痛下決定,打通數據互聯。而在5G時代,新一代網絡將助力工業互聯網全要素、全環節高效互聯互通,並將加速人工智能、AR/VR等新興前沿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與探索,催生形成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拓展工業互聯網發展空間。

  中設智控總經理曹溪則建議,工業互聯網存儲、安全管理應該被納入到政府主導之下,或交給公允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運作,通過在垂直行業和集聚區系統性地推廣本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實踐。

  這是否意味著,這樣的平台會使得地方政府或者部門重復建設各自為政?“如果連區域性平台都沒有建立起來,又談何打破信息孤島?”曹溪說,隻有建立了一個個區域平台之后,才能實現從更高層面將平台間的藩籬打通,實現更大范圍的連接。

  二問

  數字化如何補課?

  成本仍是關鍵,

  轉型意識相對缺失

  TCL科技旗下工業互聯網平台格創東智,是廣東省領先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平台。目前,中小企業在格創東智客戶群中佔比為兩成,“如果在應用層不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價值,很難說服中小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投資”。

  目前,在制造業中,尤其對於中小企業,推廣工業互聯網的最大障礙,並非來自技術或者財務壓力,而是來自於公司管理者和各級員工並沒有對工業互聯網創造的價值形成統一態度和認知,造成難以定量評估工業互聯網創造的價值。

  這意味著,管理者要先有正確的觀念和堅定的信念,認為數字化是企業轉型必經之路,工業互聯網是有效手段,然后通過整體規劃和分步實施計劃來提升整體生產效率。如果各個項目是分散的,則沒法統一在一起為制造企業創造可復制性的可以放大的價值。

  目前來看,成本問題仍然是中小企業擁抱信息化、數字化時會去考量的重要問題。而與此同時,安全性也是不少企業的顧慮。

  業內人士指出,數據泄露與網絡攻擊是所有企業要面對的風險,但是對於實力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而言,他們要面臨的風險系數相對較高。

  “在工業互聯網應用方面,要關注AI、機器學習以及機器人帶來的影響和改變。人和機器之間需要實現協同,但人機協同的網絡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重視,網絡安全應當預防為先。”英國電信前首席技術官Peter Cochrane解析。

  除此之外,中小企業面臨的第三大問題,就是后期維護,他們需要找到專業人員來管理他們的IT應用程序。為此,中小企業應該尋找一個適合的數據中心提供商,其數據中心由具有雲計算環境經驗的專業IT人員管理。

  如何持續給中小企業補好信息化、數字化的課?“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需要運營商企業、IT企業和制造企業本身協同,各自負責好自己的田地。”中國聯通大數據首席科學家范濟安介紹。

  據悉,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陽江五金刀剪工業雲平台,即由聯通與金蝶針對區域型、行業型的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共同打造,多個不同情況的中小企業參與其中,在訂單驅動協同、原材料集採、設備共享、5G智能運維等方面實現信息化、數字化轉型。

  三問

  商業模式是否清晰?

  投入大、回報期長,

  “自我造血”還有待時日

  傳統互聯網應用門檻低,發展模式可復制性強,投資回收期短,容易獲得社會資本的支持。工業互聯網行業標准多、應用專業化,難以找到普適性的發展模式,制造企業在產業推進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互聯網資產專用性強,投資回報周期長,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盡管平台數量很多,但目前商業模式都還在摸索之中,真正實現盈利的平台企業並不多。最近,海爾卡奧斯以9.5億元的融資規模刷新了國內工業互聯網行業A輪融資金額最高紀錄。這也意味著,即便是包括海爾卡奧斯在內的頭部平台,也仍處於大量融資階段,自身“造血功能”機制並不完善。

  對平台企業來說,目前投入與產出還難以匹配。以美的為例,2019年,美的集團投入在數字化上的預算約20億元,從2012年至今,總投入已經超過100億元。但從營收來看,美的旗下工業互聯網平台美雲智數2018年、2019年營收約為3.5億、4億元。

  2019年工業富聯營收超4000億元,而其中2019年科技服務業務(含工業機器人及工業互聯網相關服務)營收6.24億元,同比增長10.08%,與總營收相比仍偏弱。

  在平台建設上,目前還陷入粗放型增長。阿裡雲華南總監黃燁華認為,當前很多工業互聯網平台是先“蓋房子”,再招攬生意,並非以客戶實際需求為導向,盲目追求平台的大而全,精耕細作能力不足,隻看到客戶表象上的共性需求,卻忽視垂直行業、區域集群的差異化與個性化訴求,沒有從客戶真實的應用場景出發。

  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副院長王洪嶺說,一些大的平台型企業,背靠大樹、本身是靠規模和效率來盈利,龐大的生產線隻需要提高一個點都可以帶來很大的效益,但這種模式對外輸出,外部是否有如此足夠大體量的客戶?而且,像廣汽、比亞迪這種大型的制造業企業,其自身也越來越重視工業互聯網,也未必願意交給其他服務商。

  行業也已經做好了“持久戰”的准備,也顯得更為理性。“工業互聯網很難像消費互聯網一樣出現大家所希望的‘爆發’,如果說會出現局部小規模爆發,預計應該是先出現在新型制造領域。”美雲智數總經理金江說。

  格創東智CEO何軍也坦言,制造企業孵化出的工業互聯網平台,今天看得並不是非常清晰,但長遠來看,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投資與效益,解決痛點的經驗是不是可以適用於其他的外部制造業客戶,它是不是適用於一批相當可觀的市場,答案是肯定的是。

  何軍說,TCL內部制造業企業非常多,既有華星光電這樣的高端制造業,也有TCL電子這樣的零散型制造業,還有體量非常小的白色家電,以及體量更小的廚電。

  對應用企業來說,應用工業互聯網考慮的並非簡單的成本收益。何軍也談到,華星光電產線的運作仍需要大量服務人員支撐,甚至還需要一些設備廠商的遠程參與,但在疫情期間,很多外部服務商無法到場,而借助遠程設備檢測、數據在平台上共享,保証了工廠的正常運轉。

  有國內工業互聯網第一股之稱的工業富聯,在股價沖高回落后,一直在發行價附近徘徊,這在某種程度也折射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波折。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對此回應稱,外界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十年前,開拓工業互聯網,向平台轉型,從制造業轉型服務業是長期的,還沒有在營收、利潤上體現,所以大家可能有點等不及。

  “對中國制造業是不是有好處,能不能讓更多中小企業受惠,如果是,我們也願意去燒錢,提升制造業企業的生存和競爭力。”駱凌雯說。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