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大數據——

釋放數據價值 暢享智能生活

黃  罡
2020年03月31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15年,我國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大數據領軍企業,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大數據人才隊伍。

信息化發展新階段,開啟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新篇章

數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忠實記錄者,它的獲取、處理與應用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無處不在的信息技術應用,海量數據隨著這一進程不斷產生,蘊含著巨大的社會、經濟、科研價值,成為繼物質、能源之后的第三大戰略資源,急需重新審視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數據處理提供了自動化方法和手段,“大數據”概念應運而生。

大數據並不是近幾年才誕生的新奇詞語。從抽象概念到科學研究,再到各領域應用,大數據技術正進入新的高速發展階段。

1998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馬西在一份國際會議報告中指出:隨著數據量快速增長,必將出現數據難理解、難獲取、難處理和難組織四個難題,並用“大數據”來描述這一挑戰。2007年,數據庫領域先驅人物吉姆·格雷指出,大數據將成為人類觸摸、理解和逼近現實復雜系統的有效途徑。“數據+計算機+算法模型”的方法借助大數據,為人類探索客觀世界提供了繼實驗觀測、理論推導、計算仿真后的第四種手段。

如果說大數據概念興起的這兩個節點,還局限於科技創新前沿領域,那麼以2012年一本書的暢銷為標志,大數據概念“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年,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指出,數據分析將從“隨機採樣”“精確求解”“強調因果”的傳統模式演變為大數據時代的“全體數據”“近似求解”“隻看關聯不問因果”的新模式。

究竟什麼是大數據?目前的共識是,大數據泛指無法在可容忍的時間內用傳統信息技術和軟硬件工具進行感知、獲取、管理、處理和服務的巨量數據集合,具有數據規模大、來源豐富、類型復雜、變化迅速等諸多特征。大數據技術本質是提供一種人類認識復雜系統的新思維和新手段。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標志信息化跨越以單機應用為特征的數字化階段、以互聯網應用為特征的網絡化階段,正式進入以數據深度挖掘與融合應用為特征的智慧化階段。

大數據開啟的信息化新階段,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新應用,孕育出以數據為主要生產要素、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后更高級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全球加速步入數字社會。在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中,數據是新型生產資料,雲計算、物聯網和5G是新型生產工具,人工智能是新型生產力,區塊鏈則是解決互聯網生產關系中數據難以開放共享的新型生產關系。大數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最終的應用形態表現為軟件,因此,軟件定義也被視為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新型生產方式。

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大數據應用觸手可及

大數據已受到許多國家、許多行業的高度重視。如果能有效組織和使用大數據,將對社會經濟、科學研究、國家治理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孕育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在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進展和成效。

雖然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大數據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比如北京、浙江等部分地區應用大數據簡化群眾辦事流程、優化辦事體驗、提升辦事效率,從原來“來回跑”到現在“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北京、上海、浙江、廣東、貴州等地紛紛成立省級大數據局,全面推動電子政務和智慧城市建設向大數據轉型和升級,深刻改變城市管理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協作方式。大數據是城市智慧運行的“好幫手”,各地紛紛建設“城市大腦”,通過數據提供全局態勢感知、定量分析研判、科學智能決策的技術支持,讓決策統一到“一張底圖和多個圖層”上來,挂圖指揮、科學決策、閉環提升,逐步實現“像繡花一樣”管理城市。

一般來說,各類大數據分析應用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描述性分析應用,是指從大數據中總結、抽取相關信息和知識,幫助人們分析發生了什麼,並呈現事物發展歷程。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大數據應用基本上都屬於這一類:社區管控有“健康碼”,基層防控有“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復工復產有“三色碼”,還有移動通信運營商14天機主活動軌跡數據查詢等。可以說,大數據技術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科技手段之一。

第二層是預測性分析應用,是指從大數據中分析事物之間關聯關系、發展模式等,並據此預測事物發展趨勢。仍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通過融合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位置數據,可以定量支持人口流向趨勢分析與研判,便於預測發展趨勢、分析區域風險、實現精准防控。

第三層是決策性分析應用,是指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分析不同決策的效果,並對決策進行指導和優化。決策性分析強調因果關系,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大數據與流行病學有機結合,在宏觀的、總體趨勢的研判基礎上,進一步精准預估高風險區域、高風險人員數量,為醫療資源、物資、防控措施等提供更為科學、精准的決策依據。

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可期

經過近幾年積極探索和實踐,我國在大數據技術、產業、應用等各方面都取得顯著進展。同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開拓出更大進步空間。其中,在自主創新研發方面也取得不小進展。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尤其是集中資源建設自主創新的底層技術開源平台。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側重突出產業轉型升級新方向。以大數據為代表,“新基建”體現出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大趨勢。大數據技術研發人員應該抓住機遇,做好新技術融合功課,賦能“新基建”建設。

大數據是全球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浪潮的重要代表性技術之一。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連接方式、協作方式或將被改變、被優化、被完善,我們每一個人都將成為其中一分子,成為數字社會的親歷者、見証者和建設者。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  

制圖:蔡華偉  

推薦讀物:

1.《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盛楊燕、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為大數據科普經典之作,通過大量案例,解釋大數據思維重要原則。

2.《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吳軍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本書從微觀和宏觀層次介紹諸多應用案例,使讀者從大數據視角理解智能化應用。

3.《決戰大數據:大數據的關鍵思考》:車品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對知名互聯網企業多年大數據應用實踐進行總結和反思,對如何運用大數據有參考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31日 20 版)

(責編:趙爽、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