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最高法印發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通知

“雲法庭”探路訴訟“鍵對鍵”

本報記者  盧澤華
2020年03月18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現在開庭!”

日前,一起建設工程糾紛案,在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與以往不同,庭審各方並沒有“面對面”對簿公堂,而是通過互聯網庭審系統“鍵對鍵”完成訴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地法院加大在線訴訟的探索力度。最高法也發布通知,要求各級法院積極引導各方訴訟主體依法有序開展在線訴訟活動,全面開展網上立案、調解、証據交換、庭審、宣判、送達等在線訴訟活動。

打官司無須“對簿公堂”

律師在廣東,當事人在福建,法庭在貴州,這樣的庭審,在過去難以想象,如今卻成為現實:日前,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對一起追加被執行人案件遠程聽証,這是該法院首次使用遠程視頻庭審系統進行案件審理。

因為是首次,法院不敢大意。副院長王冰提早一周叮囑法官助理組建遠程庭審微信群,就遠程庭審的程序、操作和証據交換等事項對當事人解釋說明。法院也對遠程互聯網庭審設備提檔升級,完善了在線訴訟服務功能。

聽証會終於開始:雙方當事人在線上對証據充分質証,並進行辯論,當事人通過二維碼查看筆錄和簽字確認,全過程同步錄音錄像,歷時1小時。

“因為疫情,我正愁聽証能否按期舉行。沒想到法院用上了遠程視頻庭審系統,讓我在零接觸條件下表達訴求。”申請執行人陳某說。

網上立案,在線審判,遠程送達,化解糾紛……防疫期間,各地法院紛紛啟動“在線”模式:北京海澱區首次利用微信視頻開庭審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件﹔湖南株洲荷塘區法院開啟“雲執行”模式﹔廣東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推出“微信刷臉線上退款”。

不跑腿就能“線上立案”

打開“中國移動微法院”,“我的案件”“審判公開”“執行公開”等板塊隨即映入眼帘。

點擊頁面上的“進入移動微法院分平台”,需要經過實名驗証,才能進入各地的分平台辦理訴訟事務。

據了解,中國移動微法院基於廣大網民普遍使用的微信平台,提供全國統一的界面入口,線上與線下有機銜接,形式多樣、快速便捷的移動端系統,支持網上立案、多元調解、網上送達、線上質証、移動庭審、見証執行和司法公開等核心功能。依托中國移動微法院,能夠實現訴訟過程和訴訟行為全程留痕,當事人可以隨時查詢、隨時接受節點信息,隨時監督促進審判流程更加公開透明。

“在全面總結智慧法院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建設中國移動微法院,探索健全完善電子訴訟新模式,為全國法院跨域立案服務提供了全新的科技支撐手段。”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說。

近年來,以中國移動微法院為代表的在線訴訟服務平台逐步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法院通過互聯網為社會公眾和當事人提供司法服務的工作平台,使得過去必須當面解決的問題,通過互聯網“不跑腿就能辦事”。各中基層法院也能通過網絡平台提供全國范圍的跨域立案訴訟服務,真正實現全國范圍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

許建峰表示,跨域立案服務的建成和推廣使得當事人和代理人可以在家門口的法院進行遠程異地的跨域立案申請,更加有效地跨越異地訴訟的空間區隔和數字鴻溝,有效解決異地訴訟難的問題。

“雲法庭”仍處在探索階段

事實上,中國早於2015年就已開啟互聯網法院的探索——2015年8月,浙江法院電子商務網上法庭正式上線,專門審理涉網糾紛案件。

相對於傳統形式,在線庭審具有時間短、成本小、效率高等優點。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白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共審結互聯網案件88401件,在線庭審平均用時45分鐘,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約38天,比傳統審理模式分別節約時間約3/5和1/2。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促使法院庭審由線下轉移到線上,加速了訴訟的“網絡化”進程。

雖然在最高法的提倡下,各地紛紛開設在線法庭,破解了不少訴訟難題,給法院和民眾帶來不少便利,但專家表示,在線庭審仍處於探索階段,談論是否能夠大規模代替線下庭審,顯然為時過早。

比如,有法官表示,目前在線審判平台受容量限制,能支持的辦案數量有限。每個法院需要提前預約“雲法庭”,存在“排隊擁堵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在線審判發揮更大作用。

“對很多法院來講,在線審理更多的是一種通信手段,還沒有作為標准化、正式的庭審手段。”北京律協互聯網訴訟研究會研究員趙華說。

(責編:易瀟、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