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平台經濟的硬核支撐
“誠信營商 煥發平台經濟新活力”,這是今年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聯合人民網、《網絡傳播》雜志共同推出的3·15誠信活動的主題,也是平台經濟企業回應消費者關切,展示企業責任擔當的共識。
共識之力,如春風十裡潤物無聲。對於消費者或者經營者來說,誠信營商大概是最硬核的市場之力。據有關機構測算,近3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年均增長達20%。疫情之下、生活之中,“宅經濟”與“雲辦公”更是讓我們見識了互聯網平台的杠杆作用。很顯然,平台經濟不僅是商業生態中的詩與遠方,更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不竭力量。
百年老店,商譽千古。“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一個經濟體的良性運轉,靠的不僅是天衣無縫的制度,還有深入骨髓的誠信。誠信是成熟市場經濟的硬通貨,不僅讓人放心,更洋溢溫情。一切消費市場的問題,說到底,大抵還是誠信的潰壞和缺失。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好,熱鬧的道德血液也罷,最終仍須內化為交易雙方對規則與秩序、契約與法律的尊重與敬畏。一錘子買賣是無須介懷誠信的,強買強賣的霸王邏輯也是不必對誠信有什麼信仰的,惟有立足長遠、惟有捍衛公益,才會把誠信二字視比金貴。
今天的互聯網平台經濟,更要把誠信機制視為發家致富的法寶、安身立命的重器。
追根溯源,道理有三:一則,誠信機制是優勝劣汰的保障。讓炒信、失信的不法經營者“一處發現處處受限”,才能真正讓誠信守法的經營者脫穎而出、本分經營。長此以往,潛規則、逆淘汰就不會戰勝公序良俗。二則,誠信機制是看不見的營商環境。比如,若能對炒信、失信的認定標准和責罰依據共建共治共享,必然會大大降低守法互聯網企業的生存成本,這樣的好處,不亞於減稅降費之力。三則,平台經濟仰仗技術與信息,全流程中帶有很大程度的虛擬色彩。一旦出現隱私泄露、算法宰客等背信棄義的行為,爆款的平台很可能頃刻間灰飛煙滅。因此,在無法面對面交易的平台經濟中,更要以誠信的溫熱穩人心、穩消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電子商務法》的出台實施,到《關於推進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平台經濟的指導意見》、《關於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陸續印發,一個共識越發明確——頂層設計對平台經濟的姿態,大概就是八字箴言:包容審慎,鼓勵創新。
走向現代化的公共治理固然要“管”,成熟升級的平台自身更要“治”,在依法治理的基礎上,讓信用合作機制常態化、行業化、標准化,必會裨益於平台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值得肯定的是,今年初,平台經濟領域信用建設合作機制第一次聯席會議在京召開。由國家發改委、國家網信辦等8部門指導,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牽頭的這個自律性組織,已經著手探索建立科學規范、高效協調、權責明晰、務實管用的平台經濟領域信用建設共建共治共享長效機制。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在網絡誠信的版圖上,平台經濟越來越像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角,而誠信機制也越來越成為其必須直面的關鍵考題。一句話,凝聚誠信之力、踐約社會之責,平台經濟的春天才會無懼料峭之寒、不怕逆流之變。(作者供職於南通廣播電視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