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第一時間揭開謎團,爭分奪秒篩選藥物,迎難而上提供技術支撐

防控疫情,科技人員在行動

2020年02月17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上海,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發正式立項。圖為工作人員演示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發實驗過程。
  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廣大科技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戰斗。在實驗室、在病房、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他們迎難而上、加班加點,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爭分奪秒研究,為科學防控提供決策參考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隻有通過基礎科研盡快認識病毒、揭示病毒傳播途徑,才能為疾病診治、藥物篩選等提供決策參考。

  新冠病毒是一種怎樣的病毒?

  獲得病毒樣本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爭分奪秒,以最快時間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分離病毒毒株等基礎性科研工作。1月11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作為國家衛健委的指定機構之一,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向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發布,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贊譽。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施一表示,團隊正在研究病毒的入侵、復制以及傳播機制,並且與跟醫院合作,嘗試了解新病毒在人群中擴散時可能發生的基因組變異。

  新冠病毒從哪裡來?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及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展開新型冠狀病毒鑒定研究工作,其成果於2月3日在《自然》雜志發表,第一時間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生物學特性,並認為該病毒“可能的自然宿主”是蝙蝠﹔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廣州動物園開展的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新冠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根據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相關專家確定了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等傳播途徑,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的不斷完善和公眾科學自我防護提供了參考。

  我國科研人員在新冠病毒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這些成果一方面為篩選藥物、進行臨床診療、開展疫情防控、預測未來疫情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學支撐,同時也為國際同行開展合作攻關提供了最新數據,有助於相互協作、少走彎路。

  對於一個全新的病毒和疾病的認識,不可能一步到位。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推進,關於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會不斷深入、精准、完善,為疫情防控提供新的科學支撐。

  特事特辦攻關,加速推進藥物篩選、疫苗研發

  新冠肺炎是一種新型傳染性疾病,疫情防控急需特效藥物。

  1月24日,科技部成立了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科研攻關專家組,啟動了3批共計16個應急攻關項目,包括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同日,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與國家疾控中心所屬的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合作,建立了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和電子顯微鏡照片等相關信息,為藥物、疫苗研發等提供關鍵支撐。

  與此同時,科研機構、藥物企業和醫院等通力合作,初步遴選了部分潛在藥物,加緊開展臨床實驗。國家藥監部門和相關醫療機構等特事特辦、簡化審批流程、開辟綠色通道,研發人員更是爭分奪秒、全力推進。

  2月5日,我國研究人員牽頭,對美國在研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在武漢金銀潭等醫院啟動臨床試驗。臨床實驗包括兩項:一是研究評估該藥對未表現出顯著臨床症狀患者的治療效果,另一項則是評估其用於重症確診病患的療效。

  差不多同時,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在武漢啟動。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負責,湖北省和北京、天津、河北、廣東等多地區的醫療機構參與。

  2月7日,中國工程院與馬雲公益基金會簽署協議,宣布開展新冠肺炎預防及治療藥物研發,5個相關科研攻關項目兼顧中西藥,包括新藥研發和臨床應用驗証、老藥新用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有效藥篩選也取得積極進展:一種藥物的體外細胞試驗表明可抑制病毒復制,另外兩種已啟動臨床試驗。

  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相關臨床試驗超過30項,有的藥物已表現出令人鼓舞的臨床效果。受訪專家表示,藥物研發既需要時間,也必須遵守規范,靠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數據說話。

  在疫苗研發方面,科研人員正在採用多種技術、並行推進。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序列公布后,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團隊立即啟動了疫苗開發工作﹔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轉化醫學平台與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正快速推動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

  受訪專家指出,相比之下,疫苗研發的時間可能會更長,盡管遠水難解近渴,但卻是保障未來的長遠之計。

  迎難而上進現場,為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1月24日是農歷大年三十,華大基因感染方向專家吳紅龍已堅守武漢一個月。1月14日,華大基因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之后完成了應急審批注冊等工作,在第一時間提供給相關機構使用。

  目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應急審批了7家企業的7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產品,全國試劑盒日產量已超過70萬人份,總體檢測能力穩步提升。此外,基於二代測序等技術平台的檢測試劑也在陸續開發中,屆時可對多種檢測方法和試劑盒進行交叉驗証。

  業內專家指出,由於取樣不規范和試劑檢測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核酸檢測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陰性”。對此,應進一步規范樣本採集、提升試劑檢測的靈敏度﹔同時,病原核酸檢測要與CT等影像檢查相互協同,以提高檢測的有效性。

  保障一線信息暢通,就是保障救治效果。

  1月25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聯想商用大客戶業務湘鄂區總經理陸遠還在緊張忙碌。他和同事們晝夜奮戰,把聯想捐贈的500台電腦和275台打印機安裝完成,並部署了高效便捷的IDV桌面解決方案。

  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用上了更“快”的5G——原本需要近1個月才能開通的5G基站,均在2天內成功開通。中興通訊和湖北移動對接,安排技術人員第一時間進入現場實施網絡擴容和新建等,確保該醫院建成后能滿足上萬人的通信和視頻傳送。由華為提供技術支撐的首個遠程會診平台在火神山醫院啟動,遠在北京的醫療專家可通過視頻連線與一線醫務人員進行遠程會診。

  與此同時,大數據、雲計算、傳感器等新技術也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華為雲醫療智能體向研究機構免費開通其人工智能研發平台,用於病毒基因組研究、抗病毒藥物研發等﹔由浪潮承建的雲南省疫情監測指揮系統實現疫情數據省、市、縣三級穿透,為研判疫情發展趨勢等提供支撐﹔在上海南站、上海站、虹橋站等火車站,巨哥電子安裝了數十台人體測溫熱像儀設備,極大提升了測溫效率﹔東軟醫療緊急推出的移動CT掃描單元“雷神”,可在減少交叉感染風險的同時滿足診療需求。

  遠程辦公、遠程上課成為人們的新選擇。1月29日到2月6日,騰訊會議日均擴容雲主機接近1.5萬台,8天總共擴容超過10萬台雲主機,同時面向全國用戶免費升級開放300人會議協同能力﹔銳捷網絡智慧校園平台新增疫情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已在115所高校完成部署﹔企業微信發布的“群直播”,在微信群裡就能遠程教學,幫助學生“停課不停學”。

  隨著各項科技攻關項目的全力推進,相關成果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在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阻擊戰中,人類的智慧一定會打敗病毒,迎來最后的勝利!

  (本報記者劉詩瑤、喻思南、谷業凱、吳月輝、蔣建科、馮華、余建斌、趙永新)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7日 19 版)

(責編:易瀟、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