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內蒙古扎賚特旗農業加快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

“智慧大腦”種田 農民踏實掙錢

陳沸宇  吳勇
2020年02月07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每到冬天,賣完糧的農民就該“貓冬”了。可這個冬天,好力保鎮好力保村的村民付春國怎麼也閑不住,沒事兒就給專家打電話請教小龍蝦養殖的事兒。

  村裡鄉親都納悶,一個水產養殖的門外漢,咋還鑽研起養蝦養蟹來了?“因為掙錢唄!在稻田裡養蝦,既不耽誤種地,還能多一份收入,為啥不干?”付春國一語道破緣由。

  扎賚特旗地處嫩江右岸,土壤是典型的東北黑土地,具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作為內蒙古重要的水稻生產基地,全旗常規水稻、旱作水稻累計92萬畝,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內蒙古自治區首位。憑借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這兩年,扎賚特旗不斷引入科技,拉動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雙提升,傳統農業逐步向特色訂單、種養結合的現代方式轉變。

  怎麼種?

  從靠人力到用電腦

  無人機、北斗導航系統、氣象站、遙感檢測設備……走進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廳,整面牆的電子屏幕不停閃動,實時更新著各類檢測數據,讓人眼花繚亂。真想不到,這個當地人稱為“智慧大腦”的大廳,和農業有什麼聯系。

  “事實上,這裡種出的大米,背后都是‘一台電腦在唱主角’。”園區管委會主任許慧敏告訴記者,產業園於2017年9月由國家批准創建,2018年12月挂牌,當地的水稻種植因為科技力量的介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扎賚特旗種植水稻80萬畝、旱稻12萬畝。在這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60萬畝耕地中,水稻面積就達45萬畝。“之所以將水稻作為園區主導產業,因為水稻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許慧敏說。

  短短兩年,園區裡60萬畝耕地全部達到高標准農田水平。550台大型農機具,37台植保無人機,58台農機衛星定位系統,5套農產品視頻追溯系統,10處田間氣象站,再加上30個土壤墒情、地下水位、病虫害預警監測點,農業信息化裝備得到普遍應用,有力推動了農業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園區的10萬畝智慧農業示范區,更是實現了農業大數據分析決策、田間智能管控、農牧民科技培訓、市場信息採集發布、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多種功能。

  如今,“武裝”了科技裝備的農田,再不是過去“田埂地頭都是土,下田干活兩腳泥”的狀況。取而代之的是,由整潔平坦的健身步道、閑聊休憩的觀光涼亭、休閑養生的小橋流水等構成的10萬畝農旅休閑體驗區。2019年夏天,在這裡的農體休閑觀光帶舉行的一場自行車比賽,讓這片稻田成了網紅地,吸引著周邊的人們來休閑娛樂。

  如何銷?

  從按斤賣變按“質”賣

  付春國所在的好力保村9041畝耕地,其中水稻就有5400畝。2019年,其中300畝水稻田被納入現代農業產業園,經過一年對比,科技的優勢展現得明明白白。

  “這300畝水稻,一年節約的成本就有1萬多元!”說起科技興農的好處,付春國有說不完的話題:“地塊整合后,翻地成本從每畝35元降到15元,前期的底肥每畝節省17斤,后期的無人機追肥也更精准……”

  智慧農業帶來的好處,還遠不只是節約成本這麼簡單。“物聯網+智慧農業”不僅讓種地借上了科技的力,還因為規模上去了,引來了大批訂單。2019年,通過合作社集中銷售,每斤稻谷的訂單價格比市場價高出1毛錢左右。

  “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是近兩年當地推出的生態農業訂制經營模式。綠色水稻每畝認購價6600元,有機水稻每畝1.2萬元。認購者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查看自己“承包”的稻田情況。田間地頭的監控攝像頭,是認購人遠在千裡之外的眼睛,通過物聯網還可查詢、追溯從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坐在家裡,就能收到“包郵”的放心農產品。2019年,扎賚特旗訂制農田已達到8000畝。

  “大米的銷售模式從以前的按斤賣,轉變為現在的按畝賣,農民種糧獲得了更高的收益。”好力保鎮黨委副書記魯永澤說。

  冬季來臨,大米加工企業迎來最繁忙的時候。魏佳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廠房裡,銷售經理魏建明指揮工人打包、裝箱,忙著將大米發往全國各地。公司流轉的7500畝土地中,800畝都是“私人訂制”農田。前幾天,他接了一個大訂單,一位私人客戶一次就訂購了1萬斤有機大米。目前,公司根據大米品質推出的10種產品,全部供不應求。“每公斤大米賣上百元,這在過去是農民想都不敢想的。”魏建明喜笑顏開地說。

  為了引導企業公平競爭,興安盟統一區域品牌,向全國各地進行推廣,訂單紛至沓來。此外,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台,大米年交易額超過3億元,形成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業態。

  咋增效?

  從單一種植到多元種養

  幾年前,付春國聯合6戶農戶,流轉了800畝水稻田,通過經營他發現,除了種植水稻,稻田的增值空間還真不少。

  2019年,付春國在稻田裡養了208隻鴨子,每隻淨掙28元。但跟其他養小龍蝦和螃蟹的人比起來,收入還是有點差距。這個冬天,付春國之所以天天抱著電話,就是打著今年在稻田裡增養小龍蝦和螃蟹的算盤。目前,他已經購置了一批螃蟹防逃網,准備先在100畝稻田裡試試身手。

  “一斤蟹苗80尾左右,一畝地投放5斤,成本35元。養殖期兩個月,加上防逃網和飼料,每畝地投入120元。按照最保守的成活率估算,一畝地至少能增收四五百元。”付春國說。

  這個冬天,好力保鎮農業協會的魯永澤也沒閑著。前段時間,協會自籌資金,購置了100多萬元的監控設備,安裝到了田間地頭,對稻田進行數據採集和視頻監控。按照魯永澤的想法,當地的優質大米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走低端路線了。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進行中高端種植,再按照水稻品類分級銷售。

  優質大米賣出好價錢,扎賚特旗水稻種植也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過去每畝土地200元的流轉價格,如今均價已經漲到了500多元。農民通過訂單賣糧,吸引了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落戶。

  在扎賚特旗綽爾工業園區,入園的27家企業,經營范圍都是農畜產品加工,以及飼料、炭基肥生產、灌溉節水設施等農業相關領域。雖然園區已初具規模,但園區主任周國斌認為,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為農做農’,還有后續的產業鏈條,以及各種管理、加工、金融等服務。扎賚特旗農業后續的發展,依然有很大的潛力。”周國斌分析,目前,扎賚特旗僅有1/3左右的農產品在當地加工,“以大米為例,農民賣稻子,每斤價格一塊六七,但如果加工成大米,均價三到四元。顯而易見,加工后要比原糧的利潤高很多。況且,初級加工很容易在當地實現。結合我們的各類合作社,農民的日子還能過得更好。”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7日 18 版)

(責編:易瀟、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