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互聯網加速文學進化

對話人:董  陽(本報記者)  吳文輝(閱文集團聯席CEO)
2020年01月17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記者:數據顯示,近年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基本穩定在4億上下。網絡文學已經告別“高速增長”,未來網絡文學讀者群會不會出現萎縮?

  吳文輝:基本上不會再有爆發式增長,但未來網絡文學讀者整體基數還是很大。經濟社會越發展,文化消費越旺盛,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多,網絡文學就會穩健增長。

  閱讀是一種習慣,年齡增長后會繼續保持,隻不過內容口味會有所不同。年輕人喜歡更富有幻想、更刺激一些的內容,年紀大一點的人喜歡相對成熟穩重的作品。現在網絡文學適合老、中、青的內容都有。很多年長讀者也在讀網絡文學,整個年齡覆蓋面還是比較廣的。

  記者:網絡文學高速發展的20多年,也是影視劇、綜藝節目等視聽文藝蓬勃發展的20多年,人們文化生活選擇越來越多樣化。同樣是講故事,網絡文學與視聽內容相比有什麼優勢?視聽內容對網絡文學有沒有所謂“擠出效應”?

  吳文輝:文學具有非常獨特的魅力,它能激發人的想象力進入深遠境界。這和電影、電視不一樣。影視很少有留白,直接把場景、人物展現在觀眾面前,想象空間相對較小。因此小說和影視各有特點。就像金庸武俠小說,你讀完小說會看影視劇,看完影視劇仍然會讀小說,兩者相互促進。

  近兩年影視市場競爭激烈,即便如此,內容供給還是有非常大的缺口。以更高的要求看,我們的文化產品類型仍然比較單一,有些質量還比較低,“多元化”還沒有很好地實現。

  記者:與傳統通俗小說相比,網絡小說有什麼特殊之處?或者說網絡小說的網絡性體現在哪裡?

  吳文輝:整體而言,網絡小說的典型形態和傳統通俗文學是一脈相承的。互聯網作用體現在使小說創作與讀者之間建立新的聯系,讀者通過互聯網推動創作者開發出更多新題材、新創作方式和新內容。創作者們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競爭,也會推動內容進化,使得內容走向“多元化”。可以說,中國網絡小說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對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產生很強的推動力。

  記者:金庸、古龍那個年代,報紙是主流媒介,大量讀者來信是創作者和讀者溝通互動的方式,同行之間的交流也很頻繁,通過報紙書刊書信形成的“文學共同體”與互聯網“文學共同體”有什麼區別?

  吳文輝:互聯網方式傳播和反饋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戶通過互聯網貼出小說,瞬間就能到達讀者。作家可以快速調整內容,寫作水平也會快速提高。很多小說開頭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寫了幾個月之后,作品漸入佳境,讓人無法割舍。互聯網對創作的提升幫助非常大。

  記者:也就是說,互聯網加速了網絡文學的進化過程。20多年來,網絡文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吳文輝:是的,網絡文學形式和內容的進化,與之前相比,是以十倍、數十倍的速度在進行。網絡文學面貌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巨大變化,不斷推陳出新。

  我是1998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第一批讀者。20多年來, 網絡文學有三個最直觀的變化:一是數量更加龐大。最早的時候,論壇上前一晚所有小說的更新內容,早上起來花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現在網絡小說每天的更新量之大,無論你怎麼翻頁都翻不完。二是從模仿到原創。當時大部分內容,10部有9部是玄幻類作品,題材比較單一,而現在僅大類就有200多個,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創性大大提高。三是質量大幅增強。當時作品大多模仿痕跡很重,語言和構思也比較稚嫩。現在很多作家文筆老練。今天,網絡小說可以說聚集了通俗文學領域的很多優秀作家作品。

  記者:這幾年,出現了外國讀者主動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現象,有一部分外國讀者已經開始按照我們開創的路子進行網絡寫作。可以說中國網絡小說已經通過民間方式走向海外。

  吳文輝:是的。整體趨勢非常好。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我們的網絡小說已經大量進入,翻譯后不存在接受障礙,國內的熱門作品,在國外受歡迎程度也很高。在歐美,前兩年也開始出現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趨勢,截至2019年初已翻譯100多部,起點國際上線后,有了專業譯者組的幫助,迄今翻譯500多部。這是我們以前很難想象的,尤其是我們網絡小說都很長,幾百萬字、上千萬字的都有。有國外愛好者花如此大精力和成本主動翻譯,說明我們的網絡文學有內容品質優勢,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說明問題。

  記者:以前我們說美國有好萊塢電影,日本有動漫,韓國有電視劇,網絡文學會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代表嗎?你如何展望中國流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吳文輝:我覺得應該會。在中國整個文化市場中,網絡文學行業發展是超前的,廣度大、種類豐富、內容質量過硬。但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不是單一文藝領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業協作的結果。目前為止,除了孫悟空這樣的傳統經典形象之外,我們還沒有一個全新創作的、在全球市場都廣受歡迎的當代文化符號。如果我們能在網絡文學作品中發掘出這樣的資源,再通過下游改編把它放大,打造出一個代表新時代中國的文化符號,才算是中國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7日 20 版)

(責編:趙爽、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