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互聯網釋放文學生產力

2020年01月14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經過20余年高速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成為擁有4億多讀者的龐大文化領域,並與諸多文化產業聯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彰顯蓬勃生命力。本版邀請網絡文學研究者、從業者和創作者跟進網絡文學最新發展趨勢,共同探討網絡文學發展經驗。

對話人:張珊珊(記者) 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

——編  者

記者:截至2018年底,中國網絡文學讀者達4.32億人,網絡文學作者達1500萬人。如此大規模人群同時進行文學寫作實屬罕見。

邵燕君:中國是一個文學生產大國,有許多有文學才華、有文學夢想的人。這就需要一個好的機制,把藏在其中的文學種子打撈上來,讓它成長、更新換代。一個國家的文學是否發達,首先要看這套文學生產機制運轉得好不好。在寫作人才培養方面,我們的文學期刊機制曾經非常了不起,從地方級刊物到國家級刊物,一層層把許許多多文學青年推介起來。現在一些50后、60后作家就是當年那套文學機制推介起來的,他們許多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來自基層。2000年左右,網絡文學出現,建立起一套全新文學生產機制,讓很多人心中埋藏的文學種子得以生根發芽,實現了千千萬萬人的文學夢。

記者:網絡文學強大的生產力得益於這套全新文學生產機制。具體而言,這套機制是怎樣發揮作用,激發起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

邵燕君:文化也是“剛需”,這是理解網絡文學的關鍵。一方面“讀”是剛需,有懸念的故事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油鹽醬醋。另一方面,“寫”也成為剛需,許多人小時候有寫作欲望,但是發表門檻太高,創作能力沒有被培養起來,而互聯網恰恰提供了一個最便捷、最普及的平台。

接下來的命題是,如何創造一個好的機制,最大程度適應網絡媒介,滿足人們的創作欲,促進文學繁榮。網絡文學開始時有幾種模式。其中,“榕樹下”實行傳統的編審制度,網絡文學像一片汪洋大海,這套編審制度無法應對海量來稿,也就無法走下去。后來走下去的是論壇模式,在此基礎上,一些網站建立VIP在線收費閱讀制度,構建起“金字塔型生態系統”,新手作家得以源源不斷進入網絡文學創作領域。作者基數越大,文學生命力就越旺盛,各種有潛能的人就可能進入這個系統、豐富這個系統。對於擁有寫作夢想的人來說,網絡時代是好時代,每個人都可以一試身手,互聯網大大釋放了我們時代的文學生產力。

記者:有人認為網絡文學是傳統通俗文學的“網絡版”或“加長版”,如此說來,網絡文學並不是新事物?

邵燕君:我傾向於用“新媒介文學”定義網絡文學。現在說起網絡文學,人們習慣與傳統文學作比較,但這裡的傳統文學是什麼,往往很抽象。其實我們說的傳統文學,就是哺育我們成長的印刷文明之下的紙質文學。如果要分類,網絡文學可以與紙質文學、其他媒介文學比如口頭文學、簡帛文學並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類型小說是大眾文學的主導形態,但不是網絡文學的全部。從“通俗文學的網絡版”概念出發,容易忽略網絡文學的“新質”。網絡文學並不是指一切在網絡發表、傳播的文學,而是在網絡中生產的文學。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媒介文學,更應該強調它的網絡性,這是其與傳統紙質文學相區分的一個維度,它的網絡性有多種表現形式,是一種還未完成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的網絡性。

記者:網絡文學能夠誕生“經典”嗎?當我們談論網絡文學“經典”時,是否仍沿用傳統文學標准?

邵燕君:網絡文學發生發展的前20年,是文學從紙質時代邁向網絡時代的過渡階段,我借用網絡文學界一個說法,稱其為“傳統網文”。所謂“傳統”,是與近年來向數據庫寫作方向發展的新階段網絡文學相區分,后者是對“網絡性”的進一步深化。

“傳統網文”基本形態是網絡類型小說,它對紙質文學創立的宏大敘事結構有延續,我們仍然可參照傳統文學的方法來討論評價它。傳統文學主要特征是宏大敘事,這種敘事模式昭示著世界有一個“總的故事”,這個故事有開頭、有發展、有高潮、有結局,線性演進,有終極目的。我們就是在這種結構下談論傳統文學的。“傳統網文”則可稱為“擬宏大敘事”,它會創造一些新的規則和設定,比如一個奇幻的世界。這種敘事與宏大敘事不同,但這個世界參照現實世界法則,比如社會結構和人的情感結構、行為方式等,因此“傳統網文”與傳統文學依然有許多相似命題。當然,網絡文學也有自己獨有的標准,比如,傳統文學“文筆”講求精雕細琢,網絡文學則追求用最迅速、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把故事講清楚,更在意故事的跌宕。我們可以參照傳統文學評價體系,根據網絡文學創作現狀、生產機制、媒介特點,建立一套新的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

記者:互聯網與文藝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藝形式,也對文藝理論評論提出一系列全新命題。

邵燕君:是的。網絡文學的中國風景“獨成奇觀”。其他國家都沒有如此龐大的網絡文學規模和成熟的生產機制,中國實踐跑在全球前面,沒有現成理論可以利用。我們中國學者有責任為世界研究界貢獻原創理論。既有理論可以作為參照,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根據中國的網絡文學實踐進行全新總結提煉,這是一項極具挑戰的開拓性工作。此外,網絡文學這種全新實踐又在激活一些文藝理論基本問題的探討,一些原來有明確論斷的命題,可能都需要重新討論,比如文學是什麼、讀者與作者的關系是什麼,等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4日 20 版)

(責編:易瀟、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