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再戰信用市場 微信支付分難邁監管紅線

岳品瑜
2019年11月06日08:17 | 來源:北京商報網
小字號
原標題:再戰信用市場 微信支付分難邁監管紅線

  “微信支付分有什麼用?可以借款嗎?”近日,一微信用戶在帖吧提出如此疑問。自今年1月騰訊將信用分產品更名為微信支付分,並在線下低調推廣以來,關於騰訊想借微信支付分為其金融產品鋪路的聲音此起彼伏。雖然騰訊方面近日緊急辟謠,並稱暫未推出“分付”等信用支付產品。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在海量用戶基礎上,騰訊的野心不會局限於消費者評分領域,微信支付分的推出關鍵還是為其金融產品鋪路。但野心之下,微信還面臨著難以逾越的監管鴻溝。

  開通入口隱蔽 覆蓋10余場景

  因開通入口相對隱蔽,微信支付分的普及度並不算高。

  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在親測后發現,開通微信支付分需要借助線下場景入口。例如在共享充電寶場景中,進入微信頁面后,點擊“掃一掃”,掃描商戶充電寶租借二維碼后點擊下方“申請免押金租借”,此后點擊“立即申請”,便可開通微信支付分,進入租借頁面。在租借頁面會有提示微信支付分550分以上即有機會免押金租借,然后點擊“免押金租借”即可獲得“免押金租借充電寶”的權益。至於微信支付分查詢,則需用戶返回至微信首頁,點擊“我”、“錢包”處,才可查看支付分詳情。

  除免押租借充電寶這一方式外,通過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打車”,同樣可以開通微信支付分。在支付環節選擇微信先乘后付,開通免密支付,微信支付分達550分以上的用戶,同樣可開通微信支付分,開啟享受先乘后付的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支付分一經推出,業界便一致將其視為對標阿裡旗下芝麻信用分的拳頭產品。比較來看,在信用評定方面,芝麻信用分評定方式較為復雜,其分值范圍為350到950,構成包括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五項。

  相較而言,微信支付分的評價指標則較為單一,應用場景更少一些,且在金融功能方面並未“開發”。據微信官方披露,微信支付分是對個人的身份特質、支付行為、守約歷史等情況的綜合計算分值,主要由身份特質、支付行為、守約歷史三個維度構成。

  微信支付分在更名推出后,目前已應用於哪些場景?據微信方面透露,目前在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景區設備、醫用設備、共享耳機、共享童車等免押租借、OTA預訂、酒店、民宿等免押速住、無人貨櫃、無人門店智慧零售,以及包括部分娛樂設備、網約車、快遞員投件等先享后付數十個場景都有微信支付分的存在。

  更名再戰 意欲何為

  布局支付分,騰訊早有謀劃。

  早在2015年8月,騰訊征信便曾在一次媒體交流會上小范圍開放體驗內測版的騰訊信用分﹔直至2017年8月8日,騰訊才悄然推出信用分的小范圍公測,首次向QQ超級會員開放了其專享的信用分查詢渠道,主要發力點為免押金﹔此后2017年11-12月,盡管騰訊逐步開放了廣州、深圳、江蘇等區域,但彼時的騰訊信用分仍未正式上線。

  直至2018年1月30日,騰訊信用分才正式向全國范圍開放公測。不過,面市僅一天后,2018年1月31日,騰訊信用分便緊急下線,多位用戶反映稱已無法在騰訊信用公眾號看到公測內容,包括“查分”、“信用服務”等入口均全部下線。

  對此,曾有分析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騰訊信用分下線主要涉及到數據採集端和場景應用端兩方面的問題,騰訊信用分的推出時間正好撞上了監管槍口,在強監管、持牌經營的大趨勢下,未獲得個人征信牌照的騰訊信用分被監管叫停並不意外。

  直至2019年1月,距騰訊緊急下線騰訊信用分剛好一年,更名后的微信支付分才正式開啟公測。與此前騰訊信用分類似的是,微信支付分可享受商戶提供的免押、先用后付等相關便利,但不同的是,微信支付分已關閉接入微粒貸、即有分期類信貸產品。

  對於改名及關閉信貸產品接入一事,騰訊未對北京商報做出正面回應。不過,一位征信行業資深人士坦言,騰訊信用分改名為微信支付分,很可能是為了規避監管,信用分在嚴監管下無法收集信用數據,且合規性代價很高,同時還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因此改名后會好操作很多。

  北京大學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劉新海進一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嚴格意義來說,改名后的微信支付分並不算是征信業務。具體來看,微信支付分主要是為評估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使用忠誠度等設置的消費者評分,而信用分則要評估用戶支付能力、還款能力、還款意願等,主要適用於金融借貸等場景,二者雖有所關聯,但並不相同,主要區別體現在產品流程及合規方面,個人信用分要受到嚴格監管,保証公平正義,而消費者評分在監管方面要求則要鬆很多,這也或是當初騰訊信用分改名為微信支付分並下線金融場景接入的原因。

  騰訊更名后再戰意欲何為?一位行業從業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騰訊的野心遠不止於布局支付分產品,事實上,騰訊近年來一直未曾中斷對消費金融的探索,多次探索支付分產品,此舉恐怕是藏著更長遠的戰略布局。對此問題,騰訊方面表示,不予置評。

  同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徐偉棟指出,騰訊推出微信支付分的關鍵,或是在為類似信用支付業務鋪路。 看懂研究院專家由曦對此持同一看法,他分析,騰訊推出微信支付分主要源於兩方面,一是在押金消費場景中,推出支付分可與芝麻信用分“正面杠”,提高用戶的微信支付使用黏性﹔另一方面,騰訊此舉也可能是在為此后的信用支付產品做准備。在當前第三方支付監管趨嚴、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的大背景下,微信需要找到一個商業化的變現方式,而此舉可助其在后期信貸產品、消費金融等方面有所突破。

  頻補短板 紅線難邁

  自今年6月騰訊金融科技業務“換帥”以來,微信支付金融布局呈加速狀態。

  除微信支付分外,今年8月,微信支付還在加速布局刷臉支付,正式發布搭載掃碼器、雙面屏的“微信青蛙pro”﹔此后10月,微信支付錢包入口內低調上線“銀行儲蓄”功能,用戶可在微信開通銀行存款賬戶,將資金直接存入該賬戶,由銀行存管、派發利息﹔此外,近期微信支付還悄然推出了“手機號轉賬”功能,轉賬雙方無需添加好友,微信綁定手機號,即可轉賬至微信零錢。

  業內普遍認為,對於有著海量用戶的騰訊而言,其不管是上線微信支付分還是其他金融類產品,都可以說是順勢而為。但有著先天優勢的騰訊,為何屢次試探信用產品但又緊急剎車?渴望金融布局但卻遲遲未有所行動?微信支付分若接入金融場景,從其自身來看將遇到哪些挑戰?當視角放大至整個大金融環境來看時,懸在其頭頂上的第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又將是何?

  一位資深行業觀察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騰訊一直渴望補齊金融短板,但礙於監管等制約,“謹小慎微”的騰訊一直處於想做但不敢做的狀態,這也是其為何始終是“模仿者”而非“超越者”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自身缺乏牌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實踐教授胡捷指出,“社交場景下的巨大優勢讓騰訊存在著后發制人的可能性,盡管騰訊在C端用戶這塊已‘所向披靡’,但牌照問題仍值得關注。當前不管是歐美還是國內,均對用戶個人數據方面較為敏感,而個人征信牌照是個稀缺產品,很明顯騰訊在這一方面有所欠缺”。

  另在劉新海看來,從目前來看,微信支付分雖然給共享經濟場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量化分析監測工具,但其適用的場景有限,后期若想接入金融場景會遇到相當大的挑戰。

  同時,一家支付公司高管直言,騰訊要依靠支付分發力金融明顯后勁不足:一方面騰訊要考慮是否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則要探索產品設計怎樣符合監管要求,此外還將受限於場景問題。在他看來,螞蟻金服的花唄是建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景基礎上,金融屬性更強,其對商戶的掌控能力也更強,而微信盡管也有很多個人數據,但應用在支付、金融方面並不一定足夠有效。

  “其實除了自身原因,在互聯網金融整治趨嚴的大背景下,騰訊布局金融產品還有一道最難逾越的坎,那就是監管。”前述支付公司高管一語中的。

  徐偉棟同樣指出,微信支付分要面臨的首要風險就是監管,盡管微信官方不會承認支付分是征信業務,但事實上無論從表達方式還是實質,其都帶有征信(客戶信用數據的收集與呈現)的性質。當下隻有持牌機構才有這一資質,從這一點來看,未獲得個人征信牌照的騰訊實則是在違規開展疑似征信業務。

  “個人信用數據屬個人隱私保護范疇,而在個人征信業務查詢過程中,天然就會發生個人信息的跨機構轉移,這個市場如果沒有監管,一定會導致大量的實名身份匯聚到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開展方,身份數據也很容易從此處流出,同時使得實名身份上綁定的信用數據會匯聚到個人征信數據的使用方,信用數據容易以飛單形式向下游泛濫。騰訊既然沒有獲得個人征信業務牌照,那麼它便不得對外進行疑似個人征信服務,且無權從征信數據使用方處獲取明文的實名身份。”徐偉棟說道。

  對於微信支付分是否涉嫌違規開展個人征信業務,騰訊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不予置評。

(責編:趙超、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