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共享充電寶收割用戶進行時,12元/小時你會用麼?

陳秋
2019年10月14日08:31 | 來源:經濟觀察網
小字號
原標題:收銀台前的充電寶大戰

  兩年前,被網友戲稱為“娛樂圈紀委”的大V王思聰狠狠地懟過共享充電寶,瞧不上這種模式的他放言說,“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証”。兩年后,共享充電寶的發展,可能已經有點令王思聰擔心,會不會去踐行這個有點味道的諾言。

  兩年后,小小的充電寶背后,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大江湖,並且已經越來越熱鬧。“馬上我們店裡就要換一個共享充電寶品牌了。”10月8日,在北京大望路地鐵旁一個商廈裡,一家飲品店的老板對記者談起了在充電寶上的小生意。“等和來電的合同到期后,我們要換成街電,因為街電可以幫我們做推廣,比如在充電寶上加入我們店的廣告。”

  被人隨時掃碼帶走的充電寶,按照充電時間計算,至少會和人在一起兩個小時,這個老板看上了這個絕佳的廣告時間。共享充電寶和線下商家,雙方投桃報李,形成排他式的同盟。在共享充電寶品牌層出的這兩年,捆綁線下渠道非常重要。除了資源置換,充電寶入駐的商家也需要“舍得”到手的利益。

  目前,充電寶企業大部分都給出了收益對半分的條件。這樣的高收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還蠻有吸引力。就在上述飲品店附近,另一家飲品店收銀台前放置了雲充吧、街電、怪獸三種不同品牌的共享充電寶機櫃,“我們也沒有具體選哪個品牌,正好桌子地方也夠用,就放了三台,”這位工作人員說。去年10月份這家飲品店開業,緊接著雲充吧、街電、怪獸這三家的工作人員迅速找上門,開出一樣的條件。

  在兩年前,這樣一家商家裡出現幾個充電寶品牌的情況還不多見。現在這樣三四家充電寶並非不是冤家不聚頭,而是共享充電寶的江湖進入了拔刀相見的時代。“兩年前市場上有大量的空白點位,大家直面競爭的機會並不大。

  但隨著在核心城市每一家的設備數量以及鋪設密度提升,大家早晚有一天會碰面,現在同一個場景下,共存著兩家、三家甚至更多品牌的共享充電寶。”來電CMO任牧說。

  任牧說,搶奪包括上述飲品店之類商家們的桌面和收銀台,正成為2019年處於“相對穩定又激烈變化”階段的共享充電寶玩家們,硝煙彌漫的新戰場。一些重點點位的商家成了品牌廠商爭奪的“香餑餑”,也催生了它們和商家間新的合作模式。實際上,這兩年變化的不僅僅是商鋪前台桌面和收銀台前的這些共享充電寶的數量和品牌。

  除了重點點位的商鋪暗戰,頭部玩家對外宣稱基本實現盈虧平衡甚至盈利、產品集體迎來漲價潮、互聯網巨頭美團第三次宣布重啟共享充電寶業務等,再給共享充電寶的爭議加了一把火。“5G時代的來臨,手機的用電瓶頸會進一步加劇,應急充電需求將很旺盛。”怪獸官方如此對記者談及未來前景。

  搭著共享單車熱潮的順風車,於2015年誕生的共享充電寶,在共享單車經歷了跌宕命運的局面下,到底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怎樣的命運?共享經濟是否就是一個偽概念?

  悄悄地漲價了

  因為充電寶的使用價格低,可能好多人並沒有注意到,費用已經提升。“今年6、7月,這裡才放了一台共享充電寶,當時的價格在12元�小時,但不久之后就降價到了6元�小時,”位於三裡屯的一家影城工作人員對記者猜測這一調價的原因,“可能是被用戶投訴了。”這是一個極端案例,在其他大部分地方,充電寶的使用費用從最開始的1元/小時,變成了2元/小時。

  任牧稱,這背后的原因就在於,一方面是核心城市的核心點位盈利能力很強,每一家都會緊盯著。“漂亮的姑娘,都想迎娶,自然彩禮錢就越來越高了。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因為渠道成本飆升,企業算不過賬來了,被迫漲價的情況。”

  上述飲品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與設備方的合作方式是五五分成,設備方負責支付電費,每月每台機器帶給飲品店幾十元的收入。”另一從業人士稱,“行業也存在簽訂全場景獨家排他的合作,意味隻能使用一家共享充電寶品牌。”隨著渠道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前更多的是分成的模式,而現在會發展成優勢點位出現進場費的狀況。

  街電一個銷售對記者表示,“如果商家的店鋪位置好,而且商定隻與我們一家共享充電寶合作,不再用其他品牌,我們會另給一部分獨享費用,一般價格是在幾百到上千元,而且商家的分成最高可以到60%。”一位從業者對記者表示,一般共享充電寶的高溢價的場景都在高消費、娛樂場所,這些地方剛需性很強,用戶在手機緊急需要充電時,都不太在乎價格這件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漲價還有另一原因,對很多商家而言,商家自己有比較大的定價權限。如品牌廠商和商家合作,跟商家商定協議,除了五五分成以外,商家還會提出兩元/時有點便宜,能不能調到四元/時,如果廠商考慮這會影響用戶體驗而拒絕,商家就會放棄與這個廠商合作,去找其他廠商。

  任牧認為,所謂的一些點位的提價,背后因素千差萬別,既有共享充電寶的企業主動行為,也有共享充電寶被動的服從,比如出於渠道的競爭,出於營收的考慮,或者這個點位上的成本過高,使得他如果不提價,就會虧損。

  活下來了,還挺滋潤

  “2017年,來電、街電、小電等共享充電寶企業宣布大額融資,那時這行業便備受爭議,這感覺像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嬰兒,突然出現在公眾面前,給大家一種‘不靠譜’的感覺,甚至擺脫不了會和共享單車放在一起比較的命運。”任牧對記者說。

  任牧是在2017年上半年行業處於最火的時期加入的來電,第一次見到“來電哥”(來電共享充電寶創始人兼CEO袁炳鬆),任牧自己也有很多疑問,特別是共享充電寶的這筆帳能算的過來嗎?在北京南站一家牛肉面店裡,袁炳鬆用半個小時來說服任牧,整個過程都是在計算。

  從一個充電寶多少錢,一台設備多少錢到一個充電寶一天能夠貢獻的訂單是多少等。

  任牧說,2017年的上半年,絕大多數的共享充電寶對外講的都是特別超現實的故事。2017年上半年,聚美優品以3億元收購“街電”的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在外界看來,當時的共享充電寶項目存在重資產、模式不清晰等問題。這時王思聰表達了對這種模式的不看好,而隨后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也在公開場合直言,“共享充電寶我認為也是做不起來的,盡管那個共享充電寶的老總我認識,但是認識也是做不起來的。”

  但共享充電寶出現的時間遠早於外界認識它的時候。2013年年底,來電的團隊就開始討論充電寶的租借服務、軟件和硬件的交互邏輯了,然后在2014年10月,來電做出了第一台共享充電寶,又經過了半年的時間,來電把第一台共享互聯網的設備投放到了市場上。到了2016年,這個行業裡其實已經有來電、街電、雲充吧三個主要玩家。

  怪獸充電一位人士對記者回憶,行業在2015年底到2016年處於探索期,是用戶習慣培養和市場模式的試水期,共享充電模式可行性得到驗証。2017年至2018年處於快速發展期,共享充電模式基本確立,行業快速發展,洗牌加劇。整個階段行業呈現馬太效應,資源向頭部玩家聚集,行業競爭壁壘逐漸建立,新玩家已經很難進入。而到2019年以來,行業的格局便進入相對穩定而又激烈變化的時期,頭部玩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2017年以后行業變得更熱鬧了。”任牧說。“起初來電出來融資,連資本都不看好,說這不就是充電寶的分時租賃嗎,有什麼想象空間,但隨著共享單車的迅速發展,在共享這個概念之下,就有了可以投一投充電寶的心態。”當時資本在投共享充電寶這個賽道,是追逐市場的行為。“當時在短時間內進入很多資本,可能有一些玩家,連硬件大樣都還沒有做出來,就已經拿到錢了。”

  令人意外地是,外界認為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的共享充電寶,現在已經基本上盈利了。任牧透露,來電在2016年的七八月份時,已做到了當月的盈虧平衡。“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就是一元一元的收錢。”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除了來電,目前其他幾家頭部企業也都已經宣布實現盈虧平衡或盈利,但目前並未有具體盈利金額被官方披露。

  共享經濟未死

  2019年被業界認為是共享充電寶發展關鍵的一年。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將達到3.05億人,2020年用戶規模將增長至4.08億。“大家在說共享充電寶的核心競爭力時,有很多人說,共享充電寶的競爭力是資源的調動,包括融資,也有很多人說決勝的關鍵是渠道的鋪設,是地推、是渠道的運營,是場景的獲取。”

  在任牧看來,這個行業最底層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還是創新和軟硬件迭代,供應鏈支撐。“說白了,這個行業是在線下投放硬件的行業,硬件是1,剩下的其他的所有能力都是后邊的0。”

  但消費體驗也在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本來租借的充電寶已經換回機櫃中,但是第二天發現產生了繼續扣費﹔充電寶退不回機櫃,打客服詢問解釋是由於數據線損壞的問題導致機櫃感應不良……這些並非個例,黑貓投訴平台上,有大量關於共享充電寶的投訴,截止10月11日下午4點,街電的用戶投訴量最多達2000個,隨后是怪獸、小電、雲充吧、來電,投訴量分別為1424個、1228個、541個、493個。大部分的投訴問題也都是多扣費、客服服務不到位等。

  在共享充電寶行業發展的初始階段,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充電寶壞倉問題及短路應對技術。

  壞倉主要集中體現在用戶歸還充電寶時機器不識別,這也是目前行業被投訴的主要問題。而在行業進入到成熟期后,隨著設備大范圍的鋪設,這兩類問題也被幾何性的放大,成為行業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大挑戰。“相對於軟件,硬件迭代的速度其實相對緩慢,軟件開發一個新版本,然后就可以直接升級。但對於硬件而言,要經歷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新的功能開發等,后面還會涉及到從功能機出來,到試產、試量產,然后再到大規模量產,再到投放到市場上,它整個的周期和流程其實是相對比較長的。”任牧說。在這種情況之下,硬件確實會有滯后性。

  任牧表示,類似於共享單車,隨著市場上投放的設備慢慢的老化,后續一定是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需要在客服、在事后彌補或者叫做事后服務上做更嚴的自我要求,但這些東西都治標不治本,從根上是硬件出的問題,就要從硬件上考慮去解決它。”

  盡管從目前來說共享充電已經証明了模式的可行性還早,但幾家頭部企業先后實現盈利的宣言,似乎証實了這種“共享經濟”具備一個可以探索的商業模式。此前從ofo面臨困境到摩拜賣身美團,這些打著共享經濟的“先驅”似乎已經走到了死胡同了。即便市場上隻剩寥寥幾家共享單車,但如何盈利依然是個終極難題。但共享充電寶的發展,似乎又在從反面展示了這種商業的可能性。

  實際上,在由ofo和摩拜所引起關於共享經濟已死的討論之后,目前美團、騰訊、阿裡等依然在持續對共享自行車進行投資,這種截然不同的方向背后,其商業邏輯與充電寶的桌面大戰也有著相似的邏輯。

(責編:趙超、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