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中國“芯”助跑人工智能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2019年09月19日08:14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芯”助跑人工智能

  白冰和團隊設計制作的硅光AI芯片。

  白冰正在超淨實驗室操作半自動芯片測試平台。

  從三國的“木牛流馬”到現代的自動駕駛,讓“物”具有一部分人的智能,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

  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各個領域全面發力。以機器人為例,《2019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今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6.8億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0.9%。

  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計算能力的飛躍,芯片就是計算機的大腦。如今,國內多個團隊正在突破各種不同形式的芯片,在人工智能的比拼中差異化生存。

  2008年,白冰來到北京理工大學就讀光電子專業。

  那時,距離圍棋“人機大戰”還有很多年,自動駕駛汽車未在亦庄路測,人工智能尚在萌芽中。

  本科后兩年,白冰交換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物理光學專業,並在澳大利亞讀完碩士。2014年,25歲的白冰結束4年留學生涯,回國攻讀博士。“我那時候經常去聽各種學術會議,結識了各種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認識整個芯片行業上下游的各種企業。”

  2017年,白冰開始創業,組建了全球第二個光子人工智能芯片研究團隊。他們制作的光子芯片——硅光AI芯片,有望擺脫對國外高制程光刻機的依賴,成為我國在芯片領域換道超車的核心技術。

  有了更多更強更好用的芯片,人工智能產業得以蓬勃發展,《2019-2020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提到,圍繞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經濟圈形成的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

  “光子芯片”——讓光提供運算能力

  我們的世界充滿著光。

  用光做傳輸信號,讓光轉換為能量,大家都能理解,但說到讓光提供運算能力,不少人都是一頭霧水。

  光子芯片,就能向光“要來”運算能力,是白冰和團隊致力研發的領域。

  目前,業界使用的芯片一般為電子芯片(半導體芯片),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一塊芯片上有幾百萬的晶體管。而光子芯片上有無數個光學開關器,利用不同波長、相位和強度的光線組合進行信息處理。

  “對於光來說,傳輸就是計算。比如光通過一個透鏡發生折射,你通過透鏡看到另一端的物體變形了。圖像經過轉化傳到你的眼睛的過程中,透鏡使得圖像發生了變化,這就是一個計算的過程。”白冰說。

  白冰和初創團隊多有光通信背景,對於使用光進行計算的想法,白冰覺得很自然,“技術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這也是他們團隊的優勢,因為很多現成的光學元件可以直接拿來用。

  光子芯片如何與人工智能搭上邊?白冰解釋,如果一個芯片跑得非常快、非常省電,一定是芯片的物理結構與軟件高度匹配,才能實現高效率。現在的人臉識別、自動駕駛、安防監控、AI金融、AI醫療等功能,都依賴人工智能算法,一款能跟算法匹配的芯片,就是人工智能芯片。

  實現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線性運算,而光子芯片天生適合線性計算——算法高度匹配,計算速度比普通電子芯片高。“光學計算芯片在實驗室一直存在,但長期沒有比較好的應用場景,無法落地應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光子芯片有了用武之地。”白冰說。

  2017年中,白冰和團隊想法成熟,開始著手畫圖和設計。

  “設計用了幾個月,2018年初做出了芯片。”白冰說,芯片的設計、加工、封裝、測試全部在國內完成,最初花費近百萬元,他自掏腰包。

  他們制作的硅光AI芯片採用國內130nm微電子工藝,工藝制程容忍度很高,擺脫了對於國外高制程光刻機的依賴,國內很多廠商都能做。“光子芯片可以說是我國在芯片領域換道超車的核心技術。”

  雖然無需最新工藝,光子芯片的性能毫不遜色。

  “光子芯片能提供電子芯片10倍以上的算力”,白冰介紹。

  2018年,全國雙創周北京主會場,白冰和團隊已經拿出硅光AI芯片樣本,吸引了很多人駐足。當年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白冰作為負責人的創業項目《光子人工智能芯片》參加比賽並獲得銀獎。

  如今,他們在中關村國防科技園有了自己的辦公室,建立了超淨實驗室,光子人工智能芯片項目也成功簽約落戶順義。按照白冰的暢想,未來光子芯片主要還是瞄准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目前,光子人工智能芯片的產品主要集中於雲端,之后將推向設備端。

  智慧城市的“大腦”

  功耗是光子芯片的另一大賣點。無論是性能功耗比還是單位美元提供算力,光子芯片都比電子芯片更有優勢。

  “電子芯片的功耗比已經到了瓶頸,但是光子芯片的能力還遠沒有到頂。我們希望更多資源進來,一起優化光子芯片的能力。”白冰介紹,光子人工智能芯片的功耗僅為電子芯片的十分之一,能效比可達10T/W。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所長助理秦曦介紹,集成電路的發展已趨於極限,而通過硅光集成,用光代替原來的電進行傳輸,成本有可能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前不久,國內三大運營商都採購了光子芯片進行功耗測試。在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光子芯片被寄予厚望。

  “智慧城市需要建設很多‘智慧大腦’作為信息處理中心,然后通過5G將計算能力傳出去。光子芯片可以作為‘智慧大腦’的面板,降低能耗。”

  白冰介紹,光子芯片還可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工業物聯網等領域。

  下一步,白冰團隊將在硬件基礎上提供底層工具,希望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共同參與,建立完整的光子芯片生態系統。

  多所高校正在光子芯片領域攻堅。今年第五期《半導體學報》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陳建軍研究員介紹,光子芯片技術的逐漸成熟必將引起光信息技術領域的又一次革命,將在通信、醫療、計算、國防、能源等領域產生顛覆式的革新。

  “井噴”的人工智能芯片

  光子芯片不是唯一能實現人工智能的芯片。

  近兩年的全國雙創周上,不少企業推出了其他種類豐富的人工智能芯片。

  例如,清微智能研發的可重構芯片,可在超低功耗下實現人臉識別。

  可重構是清微智能的核心技術。首席技術官歐陽鵬解釋,所謂可重構,就是沒有把整個電路做“死”。例如,人臉檢測和語音識別是兩個應用、兩個算法,對應的是兩個不同的電路,“這兩個不同的電路,我們隻用一顆芯片,切換一下,就能從一個電路變成另外一個電路。實現這一技術有很多難點,比如如何讓電路切換更加高效,用了很長時間才實現相對穩定。”

  存算一體芯片領域,也有團隊在深耕。

  知存科技是國內唯一一家應用存算一體技術的公司。工作人員易金剛解釋,儲存和運算分開,數據進行交互時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吞吐。隨著用戶對視頻和語音等應用的需求越來越大,數據吞吐率成為技術發展的瓶頸,把計算和存儲盡可能融合在一起,是一個解決方案。以智能耳機為例,芯片經過訓練后,能學習音量增大、音量減小、上一首、下一首、開機、關機等關鍵詞,因為採用神經網絡計算模式,匹配度極高。

  易金剛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有幾大主流分支,最重要的就是神經網絡計算,通過不斷迭代和推理過程來完成人工智能計算,很多大公司在做,但是需要借助雲端服務。“我們這個產品把雲端放到端點這邊來解決,把神經網絡學習和計算中最復雜、最耗代價的部分通過存算一體芯片來完成。”

  北京靈汐科技生產的自行車,周身纏繞著鱗次櫛比的線路,連接著各類傳感器,車后座上的芯片被稱為類腦芯片。依靠芯片,自行車能跟在人后跑,前面有障礙物,自行車也能從周圍繞過。自行車還能進行語音辨認,履行轉向、加速等多種操作。

  “自行車僅僅是一個載體,核心技術就是類腦芯片。這輛車本身的造價為40萬元,而芯片的研制本錢超過1億元。”北京靈汐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梅迪說。

  上個月,清華大學發布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並登上了Nature雜志封面。其實,這款芯片也曾在雙創周多次亮相。

  我國有望形成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群

  我國芯片產業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1953年,蘇聯援建的北京電子管廠開建,一度是亞洲最大的晶體管廠。

  最早,我們走的是自主研發道路,盡管面臨國際技術封鎖,落后並不多,但在隨后的世界芯片業快速發展期,差距被迅速拉大。

  1977年,全國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隻等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痛定思痛之后,我國先后推出“909工程”以及“國產高性能SOC芯片”“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芯片設計”等課題。

  2014年,總額超1200億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專為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而設立。

  如今,以光子芯片為代表,“中國芯”正受到更多關注。

  2017年底,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披露,高速率光子芯片國產化率僅3%左右,並提出2022年中低端光子芯片國產化率超過60%,高端光子芯片國產化率突破20%的目標。

  在北京,以芯片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正在引領產業轉型和升級,一些芯片企業開始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國內首家碳化硅芯片企業總經理陳彤表示,半導體技術發展了近半個世紀,總體上這幾年來各個方向都碰到了瓶頸。“現在用新型的化合物材料替代原本的硅材料,才能為用戶提供更高性能的芯片。這是近年全球出現的一個技術升級換代的趨勢,這個新趨勢就為國內的新企業、新供應商提供了機會,進入這個常被國外大企業壟斷封鎖的高端行業。”

  陳彤認為,芯片行業競爭沒有國界限制,隻能拼質量、拼服務、拼技術,沒有捷徑可走。他的企業前前后后花了兩個多億,才能搶佔一個橋頭堡。“投錢建線的過程就要兩三年,投產爬坡又要五六年。”陳彤說。

  得益於芯片產業的扎實基礎,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

  2019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大會發布的《2019-2020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提到,圍繞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經濟圈形成的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

  各城市正在不同領域發力。

  北京市經信局局長王剛此前透露,北京正在制定《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或將構建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4+1產業發展格局。到2021年,培育三到五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機器人及相關產業收入超過120億元。

  上海已開始光子芯片布局,2017年將硅光子列入首批市級重大專項,計劃到2021年建成全國硅光子芯片研發和中試基地,到2025年量產平台實現芯片批量供貨,成為國際知名硅光子的研發、制造基地。

  珠三角方面,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已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產業基金,並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園。《廣州南沙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形成一批富有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AI+”新型產業。

  人工智能的標准化也在進行中。2018年1月,國家人工智能標准化總體組、專家咨詢組成立,推進標准化工作。今年4月,國家人工智能標准化總體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發布了人工智能開源與標准化研究、人工智能倫理風險分析等研究成果,《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准體系建設指南》也進入審改完善階段。

(責編:畢磊、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