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教育生態:進軍教育行業的三個邏輯

在線教育平台在經過幾年“淘洗”之后,已經進入了相對理性的發展階段。短視頻頭部企業快手選擇在這個階段進軍在教育市場,背后究竟是什麼邏輯?
近日,記者在快手採訪了快手相關負責人,發現了快手在進軍教育行業的幾個邏輯。
底層邏輯
滿足用戶需求
快手是如何開啟教育之路的?
准確地說,快手教育生態似乎壓根就不能用“打造”去定義。快手課堂運營總監李卓表示,對教育賽道的投入,並不是基於賽道或資本的邏輯進行布局,進而主動性地創造這項業務,更多的是快手方面基於用戶內在需求所搭建的一個通道。
簡而言之,快手的底層邏輯是滿足用戶需求。
當出現大量需求時,快手認為應該給“老鐵們”提供一個渠道。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在快手上購買過課程的用戶,已經超過160萬。
業務邏輯
傳遞普惠價值
平等普惠是快手的核心價值觀,快手曾對外宣稱不會特殊對待,不捧明星紅人,不進行流量傾斜。
這與快手教育的業務邏輯是相同的。如果將數據比作是快手教育生態的理性邏輯,那感性邏輯普就是惠價值觀。
“閆媽媽街邊小吃”的主人公閆俊通過在快手做小吃教程,收獲了4.6萬粉絲,大家都親切地喊她“閆媽媽”。如今,閆媽媽通過快手獲得的收入已經和餐飲店的收入不相上下,年收入提升近30萬。
“藝生歐巴的音樂課”本人是沈陽音樂學院的老師,從2017年上半年開始玩快手,現在已有188.7萬粉絲。目前,“藝生歐巴”在快手上開通的知識付費課程收獲了3萬名付費學員,年收入達到100萬級,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百萬富翁”。
與傳統教育資源不同,快手課堂中的一些知識,並不具備“學術性”,甚至在此之前從未以“知識化”的方式進行過傳播。目前,快手教育的普惠價值觀正在影響著像閆媽媽和“藝生歐巴”這樣的“草根”知識傳播者。
數據顯示,自2018年6月正式上線以來,已經有超過1萬名的生產者通過快手課堂獲得持續性的知識收入。
核心邏輯
做社交的平台
之前,有些賽鴿愛好者喜歡在快手上傳作品,短視頻將這些“賽鴿人”聚集起來,隨著組織傳播和口碑傳播,這個群體逐漸擴大,據說現在快手已經是中國最大的賽鴿協會交流平台。
快手的社交不同於微信與微博,屬於半陌生人社交。在快手上,人們會因為同樣的興趣而建立聯系並分享經驗。快手教育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平台,提供給雙方一個連接點。
短視頻+直播本質上實現了兩個人之間社交關系的建立,知識只是社交關系中的一種關系。
快手的核心是建立一個社交的平台,教育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