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規避智慧醫療風險亟須法律支持

於紫月
2019年07月15日08:4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規避智慧醫療風險亟須法律支持

  “智慧醫療是未來醫療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會引發一些問題,如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應該歸患者、採集公司還是醫院所有?后期醫用數據如何交換、合作或轉讓?患者隱私保護如何落實?”7月12日,清華大學精准醫學研究院研究中心啟動儀式暨智慧醫療研討會召開,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在會上表示,智慧醫療在政策優化和法律改革方面仍需加強。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手術機器人、可穿戴設備、遠程會診和手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尤其是在5G高速低延遲、萬物聯網的加持下,各地智慧醫院、智慧區域醫聯體、智慧專科醫聯體的建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清華大學自2016年成立精准醫學研究院后,如今又啟動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分別為臨床大數據中心、數字醫療與醫療機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醫學轉化影像中心、可穿戴/可植入醫療設備中心,皆涉及智慧醫療的重點發展領域。相信不久的將來,醫療服務能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張萍表示,可穿戴式設備在全世界智慧醫療領域中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把小巧的可植入設備植入人體,可監控約三年零六個月心跳的狀態,將來可穿戴式設備還會在肺功能、腦功能以及機體代謝功能等的長時監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想見,未來眾多智慧醫療設備會採集到大量事關患者隱私信息、病情發展的數據,這些數據的監管問題卻沒有詳細的條例可循。“目前隻有《民法總則》第127條提出,‘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具體如何保護數據,並沒有詳細說明。”申衛星指出,更嚴重的是產品責任問題。過去機器都屬於工具,工具造成的損害責任一定是產品設計者、制造者來承擔,但如果工具經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成為自主型產品后造成損害,這到底是誰的責任?依舊是產品的責任還是智能主體的責任?這些疑問都會引發法律的變革。

  如何規避智慧醫療提供便捷、高質服務的同時所帶來的潛在風險?申衛星建議,在民法典裡應進一步加強對患者的隱私保護,明確數據性質和權屬,構建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此外,對未來AI產品責任風險還應建立起合理的分擔機制,如責任保險等。

  “技術越進步,數據的規模和應用范圍越廣,僅僅一個部門或機構也許無法承擔得起背后的風險,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風險分擔機制的構建是塊‘硬骨頭’,但也是輔助相關法規、推動智慧醫療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申衛星說。

  “很多醫學的問題要靠法學家解決,包括人工智能、精准醫療、基因編輯、器官移植等等。不解決的話,這些先進的技術很難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雙刃劍的科技也會顯示出破壞效應。”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精准醫學研究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表示。

(責編:趙爽、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