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還字庫一片淨土

劉壽堂
2019年07月08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敬畏文字的優良傳統。古人認為縱使是廢紙,隻要寫過文字,便不可被隨意丟棄,應收集起來在字庫塔中焚化。字庫塔遂成為古人敬惜字紙的歷史見証,“字庫”一詞也同時具有了更為特殊的含義。

  步入網絡時代,“字庫”的內涵逐漸擴大,從專指為印刷排版等制備存貯的成套實體字符,擴展到代表一組特定字符的集合。字庫建設也隨之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各式各樣的網絡字體成為便於社會大眾取用的藝術符號。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更讓網絡字體有了愈發廣泛的傳播渠道和受眾,社會對網絡字體多樣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打開互聯網搜索“字庫”,各種新鮮的印刷體、美術字、硬筆和軟筆手書字體躍入眼帘。隨意點進一個字庫網站,可供下載的免費或付費字體便達上千種,還有相關“手寫字體入門課”等等。如此多的字體,特別是手書字體紛紛“入庫”,著實令人眼花繚亂。

  不可否認,手書字體中不乏具有一定書法審美價值的字體,然而也有一些字體設計者為使字體具備“入庫”的特殊風格,故意將漢字筆畫和結構進行粗俗、草率的夸張變形,既不符合書法用筆規范,也不符合大眾審美習慣。如果任由這種“帶病”的手書字體格式化、體系化、批量化,為大眾所下載、運用和傳播,不僅會拉低大眾審美水平,更易造成社會用字混亂和信息識讀困難。

  漢字書體的形成自有其歷史、標准與價值。篆書,是先民想象力和現實的生動結合﹔隸書,是筆畫化現代漢字的起點﹔草書,是漢字書寫向純藝術邁進的產物﹔楷書,是漢字規范化發展的標志﹔行書,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歷史上風格獨特的書法,如東晉王羲之的行草,瀟洒飄逸,是“魏晉風度、品藻萬物”的美學體現﹔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楷書,是唐朝正大氣象的法度顯現﹔宋代以蘇軾、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書家,其書法追求抒發胸中意氣﹔元代趙孟頫以及明代祝允明、王鐸等人的書法注重形質妍美。因此,人們說“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書體和書風的演變是時代審美特征的反映,不可能憑空產生。

  早期電腦字庫中,大家公認的優秀字體除了宋體、楷體、魏碑等印刷體、美術體之外,還有以瘦金體、啟功體、舒同體為代表的手書字體。瘦金體由宋徽宗創作,勁健靈動、獨具意趣﹔啟功體由啟功先生創作,典雅秀麗、書卷氣濃﹔舒同體由舒同先生創作,以顏真卿、何紹基的楷書為主,字成團形,厚重活潑。這些為大眾所喜愛的手書字體,無不具備舒展大方、簡潔流暢、輕鬆自然、雅俗共賞等特質。最重要的是,這些字體都不是隨手寫就、憑空臆造的,而是在遵循書法藝術演進規律、繼承前人書法傳統基礎上,適時創新而來。以其為基礎,亦可源源不斷衍生出許多令人驚喜的字體。這是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動寫照,也是網絡手書字體設計應牢牢把握的發展方向。

  為何“帶病”的手書字體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方面,某些缺乏責任感的字庫網站為求名利,默許丑陋的字體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一些字體設計者自身缺乏書法修養,以為拿起毛筆便可成為書法家,以為隻要“龍飛鳳舞”就能在網絡字庫裡“開山立派”。這些都助長了手書字體創作隨意、以丑為美的不正之風。

  在今年4月召開的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專家委員工作會議上,不斷推進中文字體設計研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共識。未來,欲杜絕“帶病”字體擾亂字庫的現象,還字庫一片淨土,應由權威機構進一步制定字體入庫標准,以提升社會規范化用字水平﹔倡導“百花齊放”,鼓勵推出一批既符合規范又兼具審美價值的新字體,以滿足社會需求﹔弘揚“正大氣象”,以體現字體設計的時代特色,培育大眾漢字審美素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7日 08 版)

(責編:畢磊、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