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新科技也要重倫理

非 魚
2019年07月05日07: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鄉村診所,翻山越嶺的無人機把急用藥送到焦急的醫生和患者手中﹔養老院,人工智能機器人給老人們唱歌、講故事,陪人嘮嗑,老爺爺因新科技而萌生童趣,笑聲朗朗﹔居民家中,攝像頭記錄下幼兒的一舉一動,讓在外工作的新手父母隨時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安心工作……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甚至常常突破人們的想象力,讓大家一邊驚嘆“不可思議”,一邊追逐樂享。

  然而,同樣的科技利用,也會導致令人憂心的結果。比如,無人機被違法犯罪分子用來偷運違禁品﹔家用攝像頭被黑客入侵,一家老小的生活場景毫無私密可言,甚至被上傳非法網站用於牟利﹔沒有資質的“醫生”膽大妄為,顧客求美不成反而毀了整張臉。還有,形形色色的網絡平台、手機APP利用技術手段搜集客戶信息出售牟利,甚至開展詐騙等等。

  科技是把“雙刃劍”,能幫我們在追尋文明之光的路上披荊斬棘,若利用不當也會讓人傷痕累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科學就其意義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道德性質,因為科學發現的成果,任何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影響人類的命運”。進入數字時代,科技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融入”更加全面、深刻而且迅速,如何讓科技更具人文關懷?讓科技從“高”的“冷”的,變成“美”的“暖”的,防止其淪為“惡”的“丑”的,是需要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讓新科技更“溫暖”,必須完善相關監管措施,淨化其發展環境。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問世后,相關管理部門應對其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進行充分預判,並在其成果市場化、普及化的過程中,動態追蹤,根據其發展態勢,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增強監管的執行力,防止其利用中不善的那一側“刀鋒”對人們造成傷害。比如,現在生物識別手段應用日益廣泛,除了人臉識別,還有指紋解鎖、虹膜分辨等。這些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一旦被壞人“復制粘貼”使用,后果不堪設想。眼下一些手機軟件開發商,常打著“美顏拍攝”“看手相”“面部問診”的幌子搜集這些信息,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落入陷阱。對這類問題,監管部門需要引起充分重視,拿出有效的對策來。

  讓新科技更“溫暖”,還有賴於高科技工作人員強化倫理責任。一位英國哲學家曾說過: “強有力的知識應該完全對社會隱瞞,應該通過協商,決定哪些發明應該公開,哪些發明不應該公開。”這個時代,想“強有力的隱瞞”並不現實,但可以決定核心技術誰來掌握、如何使用。高科技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擴散力,科學工作者要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既要懂得應用科學,又要懂得關心人的本身,有責任保証科學成果造福人類而非貽害社會。這方面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滲透進科技人才成長全過程,讓科學家、工程師真正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對高科技進行價值引導,使之向善向美。

  讓新科技更“溫暖”,離不開每一個人的積極行動。必須強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科技倫理治理”。比如,面對所謂“高科技”的透視眼鏡、偷拍神器,我們個人要加強道德自律,切莫放任一時的好奇心和窺探欲,成為非法內容的傳播者、消費者,並且積極向管理部門反映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不讓不良行為者得手獲利。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5日 19 版)

(責編:畢磊、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