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快遞從制造業“搶人” 寧送外賣不進工廠

王陽 潘曄 鄭生竹 濟南報道
2019年06月25日08:1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快遞從制造業“搶人” 寧送外賣不進工廠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中央提出“六穩”工作目標,把“穩就業”放在首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

  目前在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中國勞動力市場“大變局”的討論尤為熱烈:一方面是隨著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技術工人招聘門檻和薪資待遇不斷升高,合格產業工人供不應求,工廠普遍抱怨“用工荒”﹔一方面是快遞、外賣、網約車等新興生活性服務業釋放大量門檻較低的工作崗位,年輕人有了新的就業選擇。隨著外賣、快遞、約車等互聯網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打工者選擇離開工廠,轉而進入這類新興業態下“更自由、賺錢快、門檻更低”的生活性服務行業。

  為何有的青年打工者寧願送外賣不進工廠?《經濟參考報》記者帶著這一問題,近期走訪東部沿海多個用工大省,採訪了青年就業者、用工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

  進工廠“收入低、不自由”

  “你在外賣的路上風雨無阻,我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憂郁哀愁﹔你看到的是藍天白雲,我看到的是鐵壁銅牆。”一位青年工人網友的留言一時間獲得贊同之聲,道出了不少同齡打工者的心裡話,也折射出青年勞動者擇業觀的新變。

  “收入低、不自由”是年輕人不願意進廠的最主要的原因。記者調研了解到,每逢春節過后,在珠三角、長三角這樣的制造業集聚地,都面臨著不小的“用工荒”。如今,互聯網行業催生的新型生活服務業,正在搶走他們的工人。

  “出去買瓶水,人就不見了。”廣州一家制衣廠老板吐槽“招工難”時無奈地稱,廠裡曾有百名工人,現在不足30人,曾因人手不夠延誤了貨期。“現在是工人挑工作,尤其是90后心比較大,想去大城市、想去創業,三點一線的生活很難留人。”

  “在2018年820萬畢業生最想就業的行業裡,我們看不到任何制造業工人的影子。”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現在的年輕人成長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工廠流水線上機械式工作,束縛與壓抑了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限制了他們個性的發揮。

  “年輕人不願意到實體中去做,是認為實體沒有前途、壓力大、苦又臟,現在不少家庭小康了,也不願孩子去工廠。”南通祥澤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凡明說,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催生了大批門檻低但收入並不低的工種——開滴滴、送外賣、送快遞、做代駕,相較於“月入過萬”的外賣小哥,工廠工人的生活則是枯燥無趣、加班多卻收入極低。

  “外賣行業最吸引我的還是時間自由、薪酬豐厚。”30歲的外賣女騎手陳大芳曾在一家中日合資的電視機制造廠裡做工,從貼標工一直干到班組長,陳大芳最后離開工廠主要是為了家庭。“孩子還小,一家五口蝸居在公婆單位分的小房子裡,老公是駕駛員,工作辛苦,我想多賺一點錢,換個大一點的房子。”

  陳大芳說,在工廠裡要“熬”上10多年才能月入過萬。“干外賣,干一單、拿一單的錢,多勞多得,干得好的外賣員,月收入可以達到2萬多元,比在工廠賺錢快得多。”

  與陳大芳主動逃離工廠不同,陳海波是被迫離開。從1993年進入南京南鋼鋼鐵聯合有限公司當車間工人,到2013年因受到去產能影響被清退下崗,陳海波在產業一線干了整整20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丟掉工作的兩年裡,陳海波也曾輾轉求職,但最終還是選擇開網約車作為全職工作。

  阿裡研究院曾公布過一個估算數據,中國參與零工經濟的人員大約是1.1億人,預計到2036年,這個規模將達到4億人。2019年1月,美團發布了《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美團外賣騎手的上一份工作,最多的就是去產能行業的產業工人,佔比高達31%。

  快遞外賣等存就業風險

  “如今,外賣等服務業從業者的平均年齡在26歲到30歲,35歲以下更是佔比近七成。”工信部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尹訓飛說,大量年輕從業者“逃離”傳統的工廠和生產線轉向服務業,對保障制造業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

  “流動性大、效率上不去,產品質量就不好,公司發展受限。”南通榮威娛樂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青告訴記者,公司這幾年來業務發展迅速,用工人數高峰時已達到8000多人,即使將公司設在江蘇第二人口大縣如皋,也依然面臨著“用工荒”難題。根據公司25年用工數據分析,最近幾年,新進員工7日內流失率高達20%。

  從全國來看,制造業就業人數於2013年達到峰值后逐步回落。Wind數據顯示,2018年11月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7103.6萬人,同比下降11%,尤其是鋼鐵、建材、紡織等就業人員出現17%以上的大幅縮減。整體而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佔比從2012年的30.3%下降到2017年的28%,第三產業就業人口佔比則從2012年36%上升到2017年的45%。

  “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經歷一場‘橫向轉移’。”張衛國說,從過去二十年的低端制造業到現在的低端服務業,互聯網經濟給了人們一種產業結構“升級”的幻覺。但實際上,這不是真正的升級,這只是橫向的產業轉移,看似花樣翻新,實際上是左右互搏,換湯不換藥。

  “快遞行業從制造業‘搶人’,這個趨勢並不是一天兩天。”張衛國說,外賣、快遞、網約車司機是比流水線上的工人更掙錢,但說到底,大家最終賺的都是辛苦錢,而技術工人的職業含金量顯然比外賣小哥更高。服務業革命倒逼著制造業升級,而制造業的升級,最終又會在未來的某一時點,帶動服務業發生進一步變革。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一方面,快遞、外賣等服務業快遞行業屬於具有“伴生”性質的行業,是實體經濟的“附屬品”,如果經濟總體走勢不好,其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在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化沒有完成前,貿然拋棄或脫離制造業,會對我國造成產業空心化等不可逆影響。

  張衛國說:“過去,虛擬經濟過熱帶來的一個客觀后果,就是資源要素紛紛從制造業領域抽離,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過度集聚。如今,當大量年輕勞動力涌入生活性服務業,未來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可能會失去源泉。而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只是為了‘賺快錢’去做那些‘維持基本生活’的服務領域,對於人力資源也將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據《2018阿裡本地生活大數據》統計,在過去的2018年,外賣小哥共幫帶了251萬包煙,幫畫畫25萬次,幫扔垃圾5萬次,幫打游戲820次……

  “中國的失業率數據是4.1%,這個數字近10多年來基本沒有變化。可是GDP增速從2008年至今,一直是下行趨勢。”受訪專家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失業率沒有增加,對短期宏觀經濟來說是保持穩定的好事情,但長期的角度看,穩定的就業背后,也蘊含著不穩定因素。

  就業群體存“不穩定”隱患。“目前,我國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等網約工群體已達數千萬,但這部分人群的權益保障機制還不健全。”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說,網約工與平台之間基本上都是服務合同關系,而不是法定意義上的勞動關系。這類群體以靈活、彈性、共享等就業形式存在,“零”社保以及“懸空”的工傷保險暴露出勞動保障的缺失,也暴露出社會安全隱患。

  去年5月到今年3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連續發生了三起網約車乘客被司機殺害的案件。

  此外,對於天天穿梭於城市間各個角落的“騎手”,南京交警部門曾經公布過一些數據:2018年下半年,南京交警共查處外賣騎手交通違法4503起,日均查處25起﹔而在更早的2017年上半年,涉及外賣送餐電動車各類交通事故3242起,共造成3人死亡,2473人受傷。

  結構性就業矛盾亟待破解

  記者選取並分析了百度“找工作”指數從2016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間的數據發現,最近8個月間,該指數急速上升,整體同比高達234%,整體環比高達266%,說明就業形勢嚴峻,市場存在錯配。

  山東是人口大省,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均過億,就業總量壓力一直在高位徘徊。記者近期在該省青島、煙台、濰坊等地調研了解到,今年春節后,當地企業復工、員工返崗情況正常,但多數企業存在用工缺口,這當中結構性矛盾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

  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學研究所所長崔樹義說,如今,互聯網公司催生出來的服務行業,正在加劇這種矛盾。事實上,一些大的制造業工廠已經加大了自動化,用機器來代替人工,從而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但是絕大多數的中小型公司,依然依靠龐大的、流動的勞動群體在維持著生產,他們將繼續面臨著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

  尹訓飛等受訪專家指出,我國制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和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受制於當前從業者技能和素質等,就業需求和崗位需求不能快速匹配,表面上是經濟增速下滑,實質則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階段帶來的就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導致的就業“陣痛期”。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對就業產生的擠出效應更加凸顯,大齡、就業技能偏低的勞動者就業將更加困難。”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梅建華說,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緊缺急需,而沒有技術等級和專業技術職稱的求職者卻又供大於求。

  “能不能修流水線?機器換人后,機器人壞了能不能修?”江蘇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處處長劉克勇認為,我國制造業在升級,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了,人力資源的供給卻遇到瓶頸,“流水線維修人員要求對自動控制、機械裝備調配都要懂,不是過去簡單重復的勞動”。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既要充分理解年輕勞動者的擇業心態,又要從全國就業全局考慮,認識到我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強大必須依靠實體經濟,振興先進制造業,同時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勞動生產率,從而進一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對就業新變局,專家從制造業企業、職業教育、社會輿論、減稅降費等方面提出相關“破局”建議。

  一是制造業企業須改變原有用工思維提升吸引力。張衛國認為,制造業企業要像重視技術和銷路一樣,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真正把一線工人作為企業的核心財富和競爭力。招工困難企業要以企業效益提升來進一步提高員工薪資待遇,增強員工從業穩定性。加強自身內部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健全晉升機制和激勵體系,找准人才流失的“核心痛點”。

  二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緩解技能人才緊缺。專家認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當前重視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既有利於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

  三是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氛圍,弘揚工匠精神。“在歐洲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藍領工人。”專家建議,要改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一傳統觀念,需要我們從小重視勞動教育,通過建立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促進勞動觀念的轉變。山東華源鍋爐有限公司管子車間膜式壁生產線班長齊玉祥認為,社會各界還應加大宣傳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進入學校、家庭、企業。

  四是進一步降低制造業成本。專家建議,盡快落實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等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成本,讓制造業企業“輕裝上陣”。

(責編:董思睿、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