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科技向善才能更多造福人類

鄭宇飛
2019年06月21日08:1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向善才能更多造福人類

  近段時間,人工智能助力打拐優勢凸顯。利用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和DNA親子鑒定,四川警方找到了4位走失10年左右的孩子,深圳警方幫助一位被拐19年的青年與家人團圓。面對這些創造歷史的案例,不僅打拐團隊大呼“喜出望外”“不敢相信”,網友們也紛紛稱贊這是“了不起的突破”。

  漫漫尋親路,哪怕是微弱的希望,也能讓牽腸挂肚尋親者充滿期待。幾年前,關注到人臉識別技術可能對打拐有所幫助后,研究人員對0-18歲的人臉的成長變化進行模擬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學習的人臉樣本,然后採用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來學習這些人臉在成長過程中的復雜變化。最終,隻要根據兒時照片就能精確識別已長大的被拐對象。得益於這項科技進步,上述家庭才有了重聚的動人場景。而這也告訴人們,讓善意和科技更加緊密地結合,就能釋放出創造奇跡的力量。

  有人感慨,這是迄今為止AI最令人動容、最讓人振奮的一次應用。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多多少少都對相關概念有所了解,人臉識別技術更走進了日常生活。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時候,這項技術被應用在了無關痛痒的事情上。比如前段時間,“AI修復老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刷了屏,網友們“捏臉”明星、“還原”先人,好不熱鬧。然而,熱度過后,人群散去,新技術背后的原理、發展的初衷鮮被問津。讓科技進步淹沒於商業噱頭、娛樂消遣之中,無異於一種浪費。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究竟用向何處、怎麼使用,完全取決於人。正如大數據可以挖掘信息、優化服務,也可被不良商家用來“殺熟”牟利﹔監控設備可以保障安全、杜絕犯罪,也會被不法分子用來侵犯隱私﹔直播平台可以傳道授業、交流學習,也有可能傳播惡俗污染視聽……讓科技真正地為人所用,歸根結底需要有正確價值追求作為引領。

  “當科技走入黑暗的角落時,人性是照亮黑暗的蠟燭。”在當下以及可預見的未來裡,新技術會不斷涌現,我們也將生活在愈加科技化的環境中。人與科技的友好相處,要靠價值的堅守與向善的情懷。人心溫暖,技術就不會冰冷,也願科技進步帶給我們更多欣喜的場景與動人的瞬間。

(責編:畢磊、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