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治理校園貸亂象 既要“堵偏門”也需“開正門”

2019年06月19日08:16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治理校園貸亂象 既要“堵偏門”也需“開正門”

  治理花樣翻新的校園貸亂象,需要監管部門“堵偏門、開正門”,相機而行,多措並舉,綜合施策,也需要學生提高警惕和辨別能力,避免身陷校園貸陷阱。

  一些學生可能沒有想到,自己本來已下定決心擺脫校園貸的束縛,哪知道在清賬上岸的路上仍充滿了“陷阱”。大額分期、通訊錄防爆、借條借款、招代理學徒……為了招攬生意,各種“貸款經驗”“上岸故事”都成了提供“上岸服務”群體的引流招數,在魚龍混雜的背后,暗藏的是眾多花樣翻新的校園貸陷阱。專家表示,這種“上岸服務”基本就是“以貸養貸”,不靠譜。學生切勿為了急於還清貸款,而從前一個坑掉到另一個坑。

  2017年,國家監管部門就曾出台遏制校園貸亂象的多項措施。2017年5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同年6月,銀監會再次發文,鼓勵商業銀行積極研究、探索校園貸可持續經營模式,通過發展正規金融,“打開正門”,把面向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從源頭上杜絕校園貸亂象的產生。

  國家出台的遏制校園貸亂象的相關政策成效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校園貸違法活動,保護了學生的合法權益。然而,新京報記者的調查顯示,一度銷聲匿跡的校園貸尚未徹底根治,甚至花樣翻新,衍生出“以貸養貸”的新變種,再次將魔爪伸向學生。比如,一些違規機構根據學生“急於還清貸款”的心理,打著幫助學生“清岸”“上岸”的噱頭,推出大額分期、通訊錄防爆、借條借款、招代理學徒等花樣翻新的“上岸服務”,試圖將學生從此前的“借貸”陷阱拉進一個新的“還貸”陷阱。

  校園貸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甚至出現“以貸養貸”的新變種,主要源於三方面因素。一方面,針對花樣翻新的校園貸,監管部門難以進行及時的前瞻性監管,導致一些貌似合規的產品大行其道,令涉世不深的學生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學生的消費需求與合規的資金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導致供給不足。尤其是正規的金融機構,出於風險大、成本高等因素的考慮,給學生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生的貸款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為違規校園貸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此外,部分學生涉世不深,風險意識不強,對校園貸的危害認識不足,容易被騙,誤入歧途。

  治理花樣翻新的校園貸亂象,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按照“堵偏門、開正門”的監管思路,相機而行,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提高警惕和辨別能力,避免身陷校園貸陷阱。

  首先,“堵偏門”,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校園貸。校園貸出現花樣翻新的新變種,與當前金融服務產品不斷創新的環境密不可分,花樣翻新的校園貸相關產品均通過各種網貸平台,對風險進行包裝和隱藏,讓很多學生難以識別。監管部門需要發揮權威部門和專業性優勢,及時識別出花樣翻新的違規校園貸,並有針對性地出台監管措施,運用各種調查手段進行“穿透式”金融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在學生和違法違規校園貸之間豎起一道“防火牆”。

  其次,“開正門”。融360數據顯示,“90后”使用消費貸款用於日常生活消費的人群超過5成,佔比50.17%。在貸款渠道方面,除了信用卡、花唄、白條等,過半的年輕人將手伸向了網貸。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國家有關部門需要鼓勵更多的正規金融機構開發出符合學生不同消費需求的特色服務產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擠壓違規違法校園貸的生存空間。

  最后,教育部門也應加強對在校學生的金融風險教育,通過典型案例講解的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校園貸的潛在風險及危害,讓學生保持警惕,盡量遠離校園貸。與此同時,在校大學生也要提升自身風險意識,倡導理性消費,花錢量力而行,特別要對所謂的校園貸“上岸”陷阱保持足夠的警惕。一旦遭遇此類問題,應及時報警,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也為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校園貸亂象提供線索,總結經驗。

  □木丁(財經評論人)

(責編:畢磊、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