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安裝人臉識別機,駕駛無人機巡檢,監控無人碼頭設備……

新職業折射創新驅動熱

本報記者  劉新吾  游  儀  姜曉丹  肖家鑫
2019年05月15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就業市場正在發生改變。新產業新動能孕育興起,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廣泛運用,催生了一系列專業技術類新職業。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農業經理人、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員……這些職業不斷涌現,折射出創新驅動在各行各業的顯著效應。

  物聯網安裝調試員——

  “市場對人臉識別機需求很大,我們忙著呢”

  “往左,再高一點。”聽到聲音,站在人字梯上的王霜卸下人臉識別機,重新調整角度,再次插線安裝。這套利落的動作,他每天要重復好幾次。直到地面上的同事對他比出成功的手勢,他才從梯子上下來。

  王霜是重慶市渝北區的一名物聯網硬件安裝調試員,主要負責安裝人臉識別機。

  每天清晨,王霜都和同事一起,手提工具箱,扛著人字梯,奔波在街頭巷尾。安裝一個人臉識別機大概要花費一個小時,有時任務緊,一天要安裝10多個,忙到凌晨兩點才回家。

  這份工作,並不輕鬆。“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王霜說,人臉識別機的布點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段,如十字路口、人行道等。取電、聯網是否方便?是否適合壁裝?是否逆光?在安裝前,需要提前踩點,做好准備工作。原則上,就近取電拉網進行壁裝,如果條件不允許,需要牽線牽網,立杆安裝。

  “安裝好了,並不是大功告成,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調試。”王霜比劃著說,主要是高度和對焦距離要適宜。安裝高度一般以兩米多為宜,對焦距離也並非越遠越好,它與識別角度成反比,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發揮最大效用。

  一次調試讓王霜印象深刻。公安部門定期隨機抽查人臉識別機,在一次檢查后提出,將渝北區某公園鏡頭識別角度調大一些。調后不久,該公園發生一起搶劫案件。得益於那次調試,人臉識別機成功抓拍,公安部門通過人臉檢索,進行軌跡追蹤,很快就將4名嫌疑人抓獲歸案。

  “市場對人臉識別機需求很大,我們忙著呢。”上個月,王霜和同事們剛安裝完渝北區空港大道300多個人臉識別機,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接到新任務,這次是安裝3000個。“能為城市治安做出貢獻,我覺得這行有價值!”王霜嘴角上翹,自信地說。

  農業經理人——

  “我負責種什麼、怎麼種,他們跟著我干”

  從一名80后種田能手,到一位職業農業經理人,謝長盛在廣闊田間大展身手。

  謝長盛是安徽宣城楊柳鎮興洋村的蔬菜種植大戶,也是村子裡唯一的農業經理人。2018年,謝長盛想帶著村裡的老百姓一起致富,找上了德高望重的聶廣富。

  “種了幾十年水稻,他突然讓我種菜,虧了咋辦?”聶廣富一開始不答應,“后來他承諾包銷,我這才同意試一試。”

  選優質種子,撒有機肥料,噴生物農藥,有了病虫害就找專業農技員……一套程序走下來,聶廣富家的茄子畝產竟然達到7000公斤,遠高於市場上普通茄子的產量。茄子產出后由謝長盛統一收購,加工后銷往日本。去年僅一季茄子,就讓聶廣富家增收了近6萬元。

  就這樣,謝長盛不僅負責自家的380畝地,還逐步接管了其他村民900多畝地的蔬菜種植。

  “我負責種什麼、怎麼種,他們跟著我干。”謝長盛介紹,“我們種的蔬菜大部分銷往國外。一切前期費用都由我來墊付,收購時把種子、農藥和化肥的價格抵扣就行了,既統一管理保質保量,又寬了農戶的心。”

  農業經理人作為一門新職業,除給予農民技術支持,幫助大家銷售、加工產品外,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我雇了11個工人,其中一個是組長。把一天的任務交給組長,告訴大家早干完早下班。”謝長盛說,通過這樣的方法,工人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凌晨4點,一輛裝滿新鮮蔬菜的貨車趁著夜色從興洋村的菜地出發,開往浙江傳媒大學。原來,因村裡種植的辣椒、南瓜、馬鈴薯等品質高,謝長盛還開發了給大學食堂供應蔬菜的客源。在謝長盛的打理下,不僅田裡的作物越長越繁茂,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無人機巡檢員——

  “有了無人機,女性也能做巡檢,而且不比男性差”

  “這個工作,以前對於女性來說,體力是硬傷。”女機巡員陳奕凡說,“現在,有了無人機,女性也能做巡檢,而且不比男性差。”

  陳奕凡所說的工作,是人工巡檢輸電線路,以前,工作人員要穿上重重的均壓服,踩著腳釘,爬到80米高的地方,用望遠鏡查看基塔上的設備是否正常。這個高度,稍不留神,就會有危險,再加上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對工作人員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

  現在,因為無人機,這一傳統工作有了新的工作模式。陳奕凡是廣州供電局有限公司輸電管理一所的巾幗無人機飛行隊隊長,這支隊伍去年7月份成立,全部由女無人機飛手組成。

  “用了無人機,效率提高了大約8倍。”說起無人機的高效,機巡班班長蕭振輝算了筆賬,以前4個人4小時的工作量,現在有了無人機,2個人1小時就能完成。“不僅提了速,還更准確。”據所裡的統計,上一年90%以上的缺陷由無人機發現,遠高於望遠鏡觀察的准確率。

  “無人機不能離電線太近,否則會被電波影響,因為要拍照進行分析,也不能離得太遠。”陳奕凡和隊員們總結出一套經驗,她們會根據不同的天氣、風力、風速等,對無人機的參數設置等進行調整。“拍回來的照片,我們會整理留存,以便於之后進行數據分析。”

  豐富的實踐經驗讓蕭振輝對機巡員工作也有自己的理解:“無人機是工具,如何將無人機的作用更好地發揮,還是要靠人,要根據實際的需求來不斷探索。”

  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員——

  “創新定義未來,也不斷定義著勞動者的角色”

  在港口,橋吊司機被認為是最具技術含量和難度的工作之一。2007年入職青島港的王陽,花了9年時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橋吊司機。不過,自從青島自動化碼頭建成后,王陽苦練的技術卻沒了用武之地。

  如今,這個以藍色為主色調的碼頭上空無一人,安靜異常,運送貨物的“主角”則是全自動化雙小車橋吊、自動化導引小車、全自動化軌道吊等設備。在這裡,9個人就能干傳統碼頭60多人的工作,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搖身一變,成了控制碼頭“大腦”的指揮員。他們正式的稱呼不再是司機,而是遠程監控員。

  “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不可想象的顛覆。”王陽說,以前橋吊司機常年在高空作業,通過腳底透明的玻璃觀察作業情況,要經歷夏天的暴晒和冬季的寒冷。“一天下來,別提多難受了。”

  現在,王陽的工作環境和企業白領無異,“自動化碼頭將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我現在有了更多時間充電、提高自我,同時也有了更多精力去陪伴家人。”王陽說。

  與此同時,新的挑戰隨之而來。為了滿足自動化碼頭的操作要求,王陽需要學習設備操作流程、了解計算機程序等專業知識。因為操作系統的故障碼都是英文的,英語也成了他的必修課。“新的角色要求我們,不能隻掌握操控台前這幾下操作,而要對整個自動化碼頭的系統有全面了解。”

  作為自動化碼頭的主要設計者之一,青島新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杰敏說,自動化碼頭對碼頭的形象產生了徹底顛覆,工人需要不斷學習最前沿的科研知識,轉型成為高新技術人才。

  “新的技術正在不斷地應用到碼頭上,我們已經成功實驗完成了基於5G連接的自動岸橋吊車控制操作,實現了通過無線網絡抓取和運輸集裝箱。”楊杰敏說,“創新定義未來,也不斷定義著勞動者的角色。”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5日 10 版)

(責編:夏曉倫、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