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甲骨文轉型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左鵬飛
2019年05月15日07:5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甲骨文轉型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據多家媒體報道,傳統商用軟件巨頭、數據庫產品供應商甲骨文(Oracle)近日在中國宣布裁員。由於裁員力度非常大,消息一出便瞬間引爆輿論。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位已過“不惑之年”的軟件巨頭,此番大力度裁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為該公司向雲業務轉型太慢買單。

  那麼,甲骨文真的慢了嗎?我們又能從它的轉型經歷中學到什麼?

  數據庫時代日漸遠去

  每個時代都有其耀眼的技術,甲骨文在以數據庫為核心的軟件時代無疑是最閃亮的公司之一。

  甲骨文於1989年正式進入我國,在我國發展已有30年歷史。其數據庫技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在我國相關領域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一般來說,商用數據庫系統市場主要包括服務器提供商、數據庫軟件提供商和存儲設備提供商三部分。甲骨文就是全球頂級的數據庫軟件提供商,其與服務器提供商IBM、存儲設備提供商EMC共同形成了攻守同盟IOE(IBM、Oracle和EMC首字母),該同盟幾乎佔據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數據庫系統的市場份額。

  2010年前后,憑借強大的銷售能力和定價權,甲骨文在數據庫領域的市場份額一度超過50%。在其巔峰時刻,《財富》雜志100強中的98家公司都應用甲骨文的技術。

  然而,沒有一成不變的行業,更沒有長盛不衰的巨頭。隨著雲計算技術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需要自己搭建、維護數據庫系統,而是通過購買雲服務將企業數據放在“雲端”,這對甲骨文的服務器和數據庫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8財年,甲骨文的淨利潤為38.25億美元,同比下降59%。

  雲計算轉型進展緩慢

  當競爭賽道發生變化時,在舊賽道裡奔跑,隻會離新目標越來越遠。

  到目前為止,甲骨文在傳統數據庫領域依舊具有領先優勢,甲骨文的企業級業務發展良好,那些需要本地化、高性能數據庫的大型企業如商業銀行、大型超市等仍傾向於使用甲骨文的技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的調研數據顯示,甲骨文在我國金融機構數據庫市場中佔比超60%。

  然而,如今市場已進入“雲計算時間”。根據咨詢分析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3/4的數據庫都會在雲上運行。如今,隨著雲計算服務越來越普及,甲骨文曾經的競爭對手甚至客戶都能提供更具彈性的雲服務,而甲骨文還處在艱難的轉型過程中。

  做一個形象的類比,今天的甲骨文數據庫業務好比幾年前諾基亞的塞班手機操作系統一樣,雖然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但競爭領域已經發生變化,再堅持下去,隻會在錯誤的路上走得更遠。

  這不是甲骨文一家的困局,也是目前很多傳統軟件企業的。一方面,該領域公司自身轉型吃力,難以在全新的技術領域有所作為﹔另一方面,競爭對手快速崛起,新技術領域市場的“蛋糕”漸被搶食。

  甲骨文也想追趕新趨勢,補齊雲計算短板。它曾花費超300億美元,先后收購了Peoplesoft、Siebel、Hyperion等傳統軟件企業,以布局雲計算市場。然而,這並未能改變其在雲計算市場上落后的局面。2018年,被甲骨文寄予轉型厚望的雲計算業務營收仍處於下滑狀態。

  同時,由於阿裡、騰訊、華為等企業在雲計算領域的快速崛起。目前,甲骨文已跌出中國雲服務市場前十名。

  基於此,筆者認為,如果沒有跨越性的技術爆發力,甲骨文在這一領域與亞馬遜、微軟、阿裡巴巴、谷歌、IBM等企業的差距或被日漸拉大,最終可能會“望雲興嘆”。

  警惕“暫時性優勢”

  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是企業最大的危機。在軟件技術發展史上,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是一種常態。如今,數據庫技術逐步走向末路,而雲計算技術風頭正盛。甲骨文的遭遇,實際上是“數去雲來”趨勢的體現。

  筆者認為,在分析甲骨文裁員原因的同時,更要挖掘這次裁員行為的特殊意義,尤其是對我國目前發展勢頭良好的信息技術企業的警示意義。

  首先,企業要樹立創新意識,主動擁抱未來。當前,我們處於一個技術加速迭代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較短時間便“悄無聲息”地實現了對舊技術的替代。因此,企業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領域內的細微創新,不要對新技術輕易說“不”。

  其次,企業要對“暫時性優勢”保持警惕。面對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企業現在擁有的既有優勢,很有可能變成限制其發展的劣勢。雲計算技術的興起,讓甲骨文辛苦建立起的技術優勢,逐漸演變成限制其革新的障礙。因此,企業要對自身優勢有著更加清醒的認識,處於領先地位時要更加警醒。

  再次,企業轉型發展要果決和專注。多數傳統軟件企業轉型會非常艱難,而轉型成功的企業都具備果決和專注這兩種特質。甲骨文在雲計算領域的徘徊,使其錯過了發展的關鍵機遇。因此,面對具有前景的新技術,企業要有更加果決的轉型勇氣。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編:趙超、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