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尼克勞斯·威茨:從未停止對技術的追求

耿 佩
2019年04月19日07: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學過計算機的人大多都知道Pascal(結構化編程語言)在高級語言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作用。這一語言的發明者正是1984年圖靈獎的獲得者——瑞士計算機科學家尼克勞斯·威茨。威茨的一生,是執著追求技術的一生,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階段。

  威茨在瑞士長大,1958年在蘇黎世工學院取得電子工程學學位。為了更深入地學習,他遠渡重洋來到加拿大,取得碩士學位之后,他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深造,並獲得博士學位。

  1968年,威茨決定回到母校蘇黎世工學院任教。然而,他認為當時可以利用的語言設計很不實用,於是決定設計一種語言,既適合教學,又能用來構造系統類程序。經過兩年時間,威茨帶著3個助手為一個大型機設計了Pascal的編譯器。他說:“我設計語言是因為實踐中的需要,而以前的語言不能滿足這種需要。”

  Pascal一經推出,由於其簡潔明了、更適合於由微處理器組成的計算機系統,就廣泛流傳開來。在C語言問世以前,Pascal成了最受歡迎的語言之一。它語法嚴謹,層次分明,程序易寫,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第一個結構化的編程語言。

  雖然Pascal的成功和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思想帶來了巨大影響,但威茨並沒有停止對技術的追求。1979年,為了彌補Pascal的缺點,威茨設計出了適合於構建大型程序的系統Modula-2(程序設計語言)。同時,他還繼續改進如Algol(算法語言)等的傳統計算機語言。

  威茨不僅對軟件重視,也同樣注重硬件設計。他認為:“隻有當硬件和軟件緊密結合,才能給用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此外,威茨還寫作了大量有關程序設計、算法和數據結構的著作,是計算科學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的許多書籍和論文都是經典,《系統編程(1973)》和《算法+數據結構=程序(1975)》是程序員培訓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至今仍在被使用,幫助了幾代學生去理解算法的真正運作方式。

  如今,威茨早已從蘇黎世工學院的教授職位退休。雖然是耄耋之年,但他一直積極地關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並以批判的視角對其進行反思,繼續著他的技術追求之路。

(責編:畢磊、趙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