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朋友圈掃碼“測面相” 居然招代理?

郭琳琳
2019年02月22日07:5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朋友圈掃碼“測面相” 居然招代理?

  上傳照片后系統提示再次確認

  付款解鎖“事業運程”報告

  近日,有不少人發布截圖稱,可以在線掃碼上傳個人照片測試面相,並稱“測試很准”。測試中,要獲得用戶信息並上傳照片,也有網友因此擔心上傳照片會對人臉識別支付安全帶來隱患。北京青年報記者試驗后發現,掃碼面相測試需獲得用戶公開信息,過程中還存在多個收費環節,同一張圖片兩個手機測試結果也並不相同。手機測面相本來就是挺懸乎的事兒,記者發現測面相還能招下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面相測試

  “運程報告”需付費

  近日,一種“面相測試”在網上引發不少關注,網友稱在掃碼進入應用界面后,可以上傳個人照片並進行面相測試,有不少人還在微博和朋友圈等晒出了自己的測試結果。但同時,也有不少網友轉發稱,“不要進行掃碼面相測試,用戶面部識別信息可能會被盜用”。

  北青報記者掃碼后看到,“面相測試”提示要獲得用戶的公開信息,包括昵稱、頭像、地區及性別,在選擇“允許”后才可進行下一步。在上傳一張照片后,系統再次提示要確認照片是本人,並稱“每人僅有一份免費報告,首次檢測到的面部數據會與您的賬號綁定”。點擊“是本人照片”后,系統有幾十秒的分析時間,隨后生成面相概述、五官評分和五官的介紹等。

  但除了眼睛和嘴巴等五官介紹外,應用提示要付2元才可以解鎖鼻相解讀。此外,應用中還提供所謂的“面相事業運程報告”和“面相情感運程報告”,但都需要付費19.8元。截至2月20日下午,應用內顯示,“事業運程報告”已經有122245人購買,“情感運程報告”已有151402人購買。而除了第一次測試免費外,第二次之后測試則需要付費9.9元。

  一張照片測出不同結果

  不僅如此,北青報記者再次上傳一張表情包圖片,但卻仍通過審核,經系統分析后生成了一份面相報告,並給這個表情包照片打出了66分的五官評分。但在另外一個手機上,北青報記者上傳了同一張表情包截圖,此次測試結果卻顯示為53分,而且對五官的描述也不相同。

  據應用中介紹,除了面相測試以外,系統中還提供299元一次的“資深大師在線私人看相”服務,並在招募推廣渠道。

  記者調查

  不同鏈接指向同一個平台

  北青報記者搜索看到,有不少公眾號內都提供這種“面相測試”的鏈接,但很多鏈接點開后都導向同一個測試平台。根據介紹,這款面相測試是由杭州算術科技有限公司開發。2月20日,北青報記者聯系到該公司推廣經理薛先生。

  薛先生稱,用戶如果不放心數據安全,在進行測試后可以自行刪除報告,並稱公司在隱私保護方面做到的是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標准,且有專業的運維工程師維護。對於近日不少網友建議不要進行面相測試,會有泄露信息的風險的提示,薛先生回應稱“是有人在黑我們”。

  尋找代理“變現能力好”?

  除了測試本身以外,薛先生稱公司確實在針對“面相測試”尋找渠道推廣代理。北青報記者獲取到的一份“代理指引”中介紹,目前后台數據顯示80%的付費人群是女性,付費率高的時間則集中在中午和晚上兩個時間段。

  根據推廣工作人員介紹,招募代理的推廣渠道主要包括朋友圈、微信私聊、微博和貼吧等網絡平台。公司會給代理提供一些推廣的經驗,比如會介紹,文案要盡量讓女性有好奇心參與進來,女性偏愛娛樂八卦,所以借助名人熱點事件是不錯的選擇。或是借助一些特定的節日,比如“今天就是情人節,給我點贊的第2個人和第14個人,我介紹你們認識,順便測個面相, 看你們有什麼緣分”。其他文案,包括我們經常會在微博或者朋友圈中看到的“測試你和TA有夫妻相嗎”、“通過測面相,更容易追到心儀對象”等等,這些其實可能都是推廣代理的“生財之道”。

  這份“代理指引”還提供了一些推廣話術文案及關鍵詞,例如在微信私聊中,會假定對方與代理的聊天內容,並教代理如何根據對方回復的內容,“抓住痛點做轉化”。同時,指引還會教代理追蹤付費用戶發展成下級代理、在微信群中發紅包做推廣,以及花錢“勾引”微信好友做代理等。

  推廣人員分享的代理收益似乎也很誘人,截圖顯示,有代理依靠這些“高成交”的文案獲得了2.8萬余元的收益。

  薛先生稱,目前公司已招募到很多代理推廣,因為這個測試“變現能力好”,代理會有屬於自己的后台小程序,小程序裡可以看到付費用戶。對於代理而言,薛先生稱“用戶測試付費就可以變現”。那麼公司如何盈利?薛先生隻稱是“互助互利”。

  專家說法

  生物信息不能輕易泄露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對北青報記者介紹,用戶對這一類需要上傳照片的應用要高度警惕,原則上能不參加就不參加。胡延平介紹,涉及到用戶上傳照片的行為已經不只是隱私問題,而是用戶的網絡安全問題,“生物信息是個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最后一道防線不能輕易泄露,不能輕易放棄。”

  胡延平進一步解釋了用戶要注意個人信息的原因:其一,對於目前很多互聯網公司和開發者來說,他們的安全防護水平以及數據保護水准都還比較低,存在著信息泄露的風險。其二,人的生物信息,比如指紋、視網虹膜和人臉識別,這三個方面的關鍵信息一定不能輕易提交。“如果僅僅是用戶名和密碼,可以隨時更改,但是指紋信息和面部特征等隻有一次,不能隨意更改。”胡延平強調。

  360信息安全部移動安全團隊負責人周燁也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多個環節會存在信息泄露風險﹔相關程序開發公司所在服務器的安全性如果不高,也容易被黑客攻擊。另外,相關公司或者團伙如果是灰黑色產業,本身就是為收集數據所開發的相關程序。

  對於上述問題,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周輝建議,用戶應提高風險防范認知水平,了解此類應用可能存在的風險。對於應用方,應當增加風險提示說明。另外,監管部門也應加強消費者教育,對應用方依法加強管理。如果應用方存在非法利用採集到的相關信息,可依據《網絡安全法》第六十四條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責編:畢磊、孟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