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互聯網助力社會治理 "楓橋經驗"雲上呈現

張  璁
2019年01月18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如今,許多領域和平台借助互聯網技術,發揚“楓橋經驗”,助力社會治理:保險理賠存在分歧,請大眾幫忙評判,作為參考﹔尋找失蹤兒童,網絡平台實時更新信息,並將之推送至失蹤地周圍,促使更多群眾提供線索﹔勞資雙方發生糾紛,可申請在線調解、參與電話或視頻調解,平台還能自動生成報告、筆錄、協議等。“楓橋經驗”,在線上得到了再現。  

  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這是“楓橋經驗”的核心內容。

  如今,越來越多的領域和平台繼承和發揚“楓橋經驗”,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科技發展成果,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參與,也不斷生發出新的可能。

  保險理賠有分歧

  大眾陪審幫評判

  【畫外音】

  眾多互聯網平台運用“賠審員”解決各類糾紛。這種低成本的機制並不影響當事人訴諸司法的權利。

  2018年的最后一個周三,6歲的白血病患者錚錚(化名),正等待著一場特殊的網絡投票。

  原來,錚錚患病入院的日期與他媽媽為其投保的日期是同一天,保險公司因此拒絕賠償。但錚錚母親主張,她在支付寶上用積分兌換保險是早上,當晚寶寶才發燒,后被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都是事先沒想到的。就病情的確診時間,保險公司與錚錚母親存在較大分歧,於是后者就在支付寶上申請啟動了“賠審團”,協助評理和判定。

  10萬元的保險賠付,錚錚該不該拿到?24小時之內,19037名網友作為“賠審員”在手機屏幕上進行了表決。整個過程並非是“一鍵投票”這麼簡單,“賠審員”之間需要充分地提問、討論,盡可能讓判定結果趨向合理。評論數很快增加到了約2000條,理也越辯越明。

  投票結束,結果揭曉。隻有38%的人贊同理賠,理賠申請未能通過。不過,理歸理、情歸情,“賠審員”們在討論時大多表現出了對這個家庭的同情。不久,平台啟動了愛心救助程序,通過公益項目為這個家庭提供援助。

  類似的討論與表決,“賠審員”夏先生參與過幾次。“也擔心過,會不會導致‘情綁架法’?但幾次下來,發現‘賠審員’們確實熱心公正,能理性地投票。”據了解,目前平台上有8萬多名“賠審員”,他們都是相關保險計劃的用戶,並通過在線考試獲得了陪審資格。

  近年來,眾多互聯網平台運用“賠審員”機制解決各類糾紛。如涉及“山寨”“洗稿”的侵權糾紛中,時常能見到大眾評審的身影。

  專家表示,大眾評審是一種低成本的糾紛調解機制,但並不影響當事人訴諸司法的權利。“這是從實踐中激發出來的機制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認為,大眾評審激活了網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參與,也可在司法途徑之外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尋人信息擴散廣

  目擊線索反饋快

  【畫外音】

  網絡平台將兒童失蹤信息發布到新媒體和移動應用終端,推送至失蹤地周圍,促使更多群眾獲取信息、提供線索。

  “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塘岔社區,2歲的男孩於2019年1月6日21時走失”“2019年1月9日凌晨2時許,廣東省遂溪縣河頭鎮13歲的女孩已被找回,目前孩子已被父母領回家中”……

  打開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官方微博,每天都有各地的兒童失蹤信息在上面實時更新。調動網絡的力量,擴散消息、發動群眾、凝聚愛心,正是該平台的價值所在。

  除了這個官方微博,兒童失蹤信息還會在一些新媒體和移動應用終端上同步發布。而把它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的“團圓”系統。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副主任孟慶甜介紹,“團圓”系統上線之初,曾有這樣一起案例:河北的一條兒童失蹤案件信息,剛一進入到“團圓”系統,就得到了網民與熱心群眾提供的上百條線索。警方注意到,其中一位出租車司機提供的犯罪嫌疑人逃跑方向,跟警方研判的逃匿方向吻合,從而印証了警方的判斷。警方果斷出擊,及時解救出了失蹤的孩子。“多虧網絡平台及時、廣泛地發布信息,大量群眾提供線索,案件才能順利告破。”孟慶甜表示。

  自2016年5月以來,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已有四期,先后上線運行。此平台由阿裡巴巴公司提供技術支持開發,可協助各地公安機關及時地將兒童失蹤信息發布到新媒體和移動應用終端,推送至失蹤地周圍,促使更多群眾獲取信息、提供線索。

  “‘團圓’系統如今還加入了‘尋親’功能。”孟慶甜說,隻需打開高德地圖,輸入“尋親”,失蹤兒童的家長就可以找附近警方尋求幫助、搜索最近的採血點。採集的血樣,將加入全國打拐DNA數據庫。截至2018年12月15日,“團圓”系統平台已找回兒童3599名。

  視頻連線調糾紛

  人工智能出報告

  【畫外音】

  平台上可以申請糾紛調解、選擇調解機構、參與電話或視頻調解,還能自動生成調解筆錄、調解協議等。

  在整合資源、實現社會共治方面,浙江的“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也探索出了一些經驗。

  登錄首頁就能清晰看到,該平台已上線1445名咨詢師、34691名調解員,對接省內11家仲裁機構、105家法院。截至今年1月10日,平台已調解糾紛398611例。

  馮某曾在浙江青田一家蠟石公司從事井下採礦工作。由於井下工作環境惡劣,馮某長期吸入粉塵,出現肺部不適,經檢查確認為矽肺,並被勞動部門認定為工傷。馮某患病后隻得返鄉,可他與原單位的工傷賠償未能達成一致。如果走訴訟程序,不知道要來回跑多少趟,這讓馮某一直苦惱。

  2018年3月,青田的一名特邀調解員開始介入調解。考慮到馮某遠在省外,特邀調解員引導當事雙方登陸“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手機客戶端,採取在線調解糾紛的方式。通過多方視頻連線,該糾紛當日即得到化解。雙方達成了協議,馮某就此免於來回奔波之苦。

  整合社會資源,引入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多元化解紛資源,浙江這一平台的出現,讓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都大大增強。據介紹,用戶可在平台上申請糾紛調解、在線選擇調解機構、上傳証據材料等﹔調解過程,有短信同步通知﹔在調解員的主持下,用戶還可以參與電話或視頻調解,平台能自動生成調解筆錄、調解協議等﹔糾紛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的,還能在線申請司法確認,法院也可在線進行確認。

  除此之外,還有人工智能的運用。平台以全國1800多萬份裁判文書的大數據分析為支撐,可以為用戶或調解員自動生成包含法律風險提示、訴調成本對比、對策建議等內容的評估報告,讓用戶提前預判糾紛的處理結果,引導其選擇化解方式。杭州西湖法院副院長陳遼敏表示,目前浙江省平均每天通過該平台處理案件2000余件。“可以說,這就是在線化的‘楓橋經驗’。”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8日 07 版)

(責編:趙超、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