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閨蜜”當獨董說明獨董遴選機制需完善

2019年01月18日08:25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閨蜜”當獨董說明獨董遴選機制需完善

  董明珠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劉姝威成為格力電器獨立董事。為了上市公司及廣大股東的利益,“獨董”劉姝威真的會與“閨蜜”董明珠翻臉嗎?

  2019年1月16日,格力電器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召開,拖延了7個月的董事會換屆大戲終於上演。格力董事會換屆選舉有兩個焦點:一個是董明珠連任董事長﹔一個是董明珠的閨蜜劉姝威當選獨立董事。

  早在幾個月前,劉姝威就發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候選人聲明》,聲稱自己作為獨立董事候選人符合相關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深交所業務規則對獨立董事候選人任職資格及獨立性的要求。那麼,當選格力電器獨董的劉姝威能否在上市公司治理上幫助格力電器進一步規范,助力董明珠實現格力營收從2000億元向6000億元的目標跨越?劉姝威能否真正獨立,代表中小股東利益,而不是一屁股坐在大股東和閨蜜的懷裡呢?

  對於劉姝威擔任獨董的獨立性問題,需要辯証地看。劉姝威曾為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化、制度化做出過貢獻,這一點是誰也不能抹殺的,中小投資者也心知肚明。劉姝威教授因“600字真言擊碎藍田神話”一舉成名,被稱為“是那個在童話裡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后來,劉姝威又因質疑樂視而受到嘲笑,但時間最終証明了嘲笑者的無知與虛妄。2015年6月,劉姝威公開發表文章炮轟樂視網,質疑賈躍亭3天減持套現約25億元並無息借給樂視網,認為樂視網的“燒錢”模式難以維持。劉姝威撰文揭露藍田、樂視的財務騙局,得到廣大股民的信任。之后,劉姝威教授發表質疑寶能杠杆資管計劃的公開信,更是像一顆巨石投進沸水,A股市場頓時沸沸揚揚,讓一度沉寂的“寶萬之爭”再次引發熱議。而這次,爭議的對象卻變成了劉姝威本人。

  劉姝威當選格力電器的獨董,為什麼會引發爭議?主要是因為劉姝威與董明珠的關系太過密切,“兩人是好閨蜜”幾乎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公開報道顯示,早在2015年,董明珠和劉姝威就曾同時亮相。當時因“炮轟樂視”而引發市場關注的劉姝威,在當年9月的格力電器新品發布會上表示:“我要和董總探討,推動格力電器和航天科技集團的合作,做技術轉移。”此后,劉姝威就成為董明珠的堅定支持者之一。2016年,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珠海銀隆時,劉姝威也盛贊董明珠,稱“格力投資珠海銀隆之后,銀隆發生了巨大變化,既有技術,又有一個國際一流的企業家,相信銀隆會是第二個格力。”

  董明珠在2017年3月的一個論壇上諷刺“美的百億收購案”時,劉姝威也同仇敵愾,批評“這是一件很糟糕的收購”,稱“人家會以為中國企業有錢,給其他企業造成很大困難。”但讓董明珠和劉姝威真正結下“友誼”的橋梁,還是寶能。2018年4月8日凌晨,劉姝威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表《寶能的“顏色革命”》一文,指責寶能用“空手套白狼”得來的錢掠奪南玻、萬科和格力的股權。在次日展開的博鰲亞洲金融論壇上,董明珠在談及寶能時透露:“寶能傷害過格力。”2018年5月15日,劉姝威在微信朋友圈公開表示:“飛抵珠海,與我的閨蜜——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相聚!”5月17日,劉姝威又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前一晚上參加“格力2018再起航”晚會的照片。

  劉姝威與董明珠,關系如此密切的兩個人,當面臨董事長、管理層與中小投資者發生矛盾之時,當上市公司陷入內部人控制之時,又該做出怎樣的抉擇?劉姝威作為獨立董事,真能為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發聲嗎?恐怕要打一個問號。“獨立學者”通常定義為:不隸屬於任何官方、高校或法人機構,具有一定水平的專業研究人員,享有職業自由,表現為思想獨特而純粹,不以任何組織的私利為研究導向。

  事實証明,這種擔心並不是多余的。作為格力電器的“鐵娘子”,董明珠這位“女強人”有時還真很輕視投資者。在2016年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曾對投資者發飆稱: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麼樣?格力從1個億、1%的利潤率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率,是靠你們來的嗎?當董明珠每次發飆時,劉姝威真的會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嗎?

  長期以來,“獨董不獨”、“獨董不懂”、“花瓶董事”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劉姝威當然不屬於隻當擺設的那些“花瓶董事”,但也難免會受到“獨董不獨”的質疑。此外,國內獨立董事制度還存在一個致命問題,就是獨立董事候選人都是由上市公司管理層提出的。上市公司管理層當然會提名與自己關系密切、能聽上市公司話的“獨立董事”。這種獨立董事當選后,當然會聽命於董事會和上市公司,很難擺脫相關利益方的影響,無法起到真正為中小投資者利益代言的作用。

  中國的獨立董事制度應該借鑒歐美成熟市場的經驗,多從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其他公司的高層和專業人士中任命,逐步走職業化道路,並成立具有行業協會性質的獨立董事公會,參與決定獨董的任免,而不是完全由大股東根據個人的利益或喜好來隨意選擇。

  □朱邦凌(財經評論人)

(責編:趙超、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