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德式創新”著眼制造業

李  強
2019年01月11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前不久,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創新排名方面,德國一改前幾年未能躋身前三的狀況,被評為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如此顯著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報告修改了沿用多年的評審標准,特別是對創新能力的重新定義。

  在以數字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創新這一概念包含著更多新元素和不同權重。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中,創新能力從以往的7個評判因素,擴充至3大項10小項。而相比研發資金投入、研究機構質量、論文專利數量等傳統考量,這一報告更加關注創新的商業實現能力,而這恰恰是德國的優勢所在。

  眾所周知,德國是首屈一指的制造業強國,也是工業4.0概念的提出者,在制造業特別是智能制造領域,擁有大量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產品和創新能力獨步全球,這也是“德式創新”的核心力量所在。在德國看來,著眼制造業的創新才是立身之本。在這樣的土壤下,德國並非互聯網創新的領跑者,沒有類似臉書、谷歌這樣的高科技明星企業,人們還在大量使用現金和紙質信件。這種現象導致其創新能力常常被低估。

  變化的評審標准令原本低調的“德式創新”走到台前。這種低調和務實,非常符合德國的民族性格和經濟戰略。作為出口大國,德國企業面對的是全球競爭,創新更多集中於提升制造業品質,而非創造概念或是金融套利。穩扎穩打聚焦自己熟知的領域和市場,並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升級,也是眾多德國企業的生存之道。

  於是,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以產品實現創新目標,就成為“德式創新”的突出特點。也正因此,創新活動可以迅速轉化為市場收益,再進一步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模式,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是獨樹一幟。

  在發揮企業自主性之外,德國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幫助企業應對時代巨變,著眼於未來。早在2006年,德國政府就將“高技術戰略”作為國家意志來推動。在最新的戰略下,又提出了6項優先發展的領域:數字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經濟與能源、創新工作環境、健康生活、智能交通和公民安全。

  這些領域也是目前德國創新面臨的挑戰和短板,特別是數字經濟。同樣是在上述報告裡,德國的全民數字化能力僅排在第十六位,移動寬帶、高速光纖的入戶率更是在全球50名開外。由於德國在這一領域的保守,諸如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進展較慢,中小企業更是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環境缺乏敏感度和轉型能力。因此,德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項目,通過政策鼓勵和資金支持,幫助它們迎接數字化、全球化和價值鏈重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不難看出,德國對自身的優勢和短板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危機感並及時應對,這大概也是德國始終能夠保持競爭力的秘訣。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1日 16 版)

(責編:畢磊、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