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莫讓“智能”變“騷擾”

海外網  王法治
2018年12月21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買房嗎?”“貸款有興趣嗎?”“理財產品了解一下嗎?”……移動通信時代,被推銷電話騷擾似乎已成為很多人的家常便飯。現如今,人工智能走進通信領域,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一些不良商家的惡意營銷提供了新手段。

  從人類科技發展歷史看,任何一種技術的發明和革新都存在某種放大效應。一方面,它讓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強﹔另一方面,它也會讓違法犯罪的門檻和成本降低。技術本身並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使用者的目的。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在通信領域,一些商家使用智能客服,不但節省了人力還減少了工作的誤差率,增加了客戶的滿意度,但一些商家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無差別、全覆蓋的廣告推銷,“智能語音”也變成了“騷擾電話”,這就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還有可能涉及違法犯罪。

  所謂“智能騷擾”,究其根源,是對公民信息的不當收集和對公民權利的直接侵犯。在物互聯網和大數據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財務狀況、社交關系都散落在互聯網空間的角落中。在用戶看來,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細節,但在倒賣用戶信息的不良商家看來,這卻是有利可圖。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的《人工智能安全發展上海倡議》明確提出:人工智能發展需要保障用戶的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發展不得以犧牲用戶隱私為代價,需要加強數據、保護立法,豐富人工智能的技術路線,不斷強化人工智能應用中的用戶隱私保護。可喜的是,隨著用戶隱私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民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觀念也越來越強。

  建立新的“游戲規則”,讓新技術與人類文明形成良性互動,關鍵在於綜合發揮監管者、經營者、消費者等市場主體的作用。對監管者來說,必須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堅決打擊各類對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侵犯行為,例如通過技術手段監測智能騷擾電話的來源,實現精准打擊﹔對消費者來說,應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並主動為構建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空間貢獻力量,比如可以通過標記“騷擾電話”的方式為其他人提供決策參考﹔而對經營者來說,必須清醒認識到“營銷”與“騷擾”之間的界限,要知道狂轟濫炸式的營銷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

  總之,為了科技的進步不再成為煩惱的源頭,社會各方必須從技術、監管和營銷理念上,與時俱進、重塑革新。

(責編:易瀟、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