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百條微信謠言 四成涉及養生

吳多
2018年12月10日08:17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百條微信謠言 四成涉及養生

“一點開爸媽的朋友圈,感覺整個世界都不好了,危機四伏。”“爸媽發的那些謠言,我都悄悄舉報。”“我在長輩親戚群設置了消息免打擾,眼不見心不煩。”“爸媽剛開通了微信支付,得找個時間給他們上一堂網絡安全課。”提起爸媽和親戚的朋友圈,不少年輕人的語氣中總是充滿吐槽、無奈和困擾。

2018年10月最新數據顯示,微信用戶中55歲至75歲的用戶達6100萬,僅佔總用戶數的6%,然而,他們卻是謠言的易感人群,在微信謠言防護機制觸發用戶中,50歲以上的用戶佔了43.5%,大幅超過其他年齡層。爸媽朋友圈滿天飛的都是什麼謠言?子女又有什麼辦法破解?記者展開了調查。

案例

家族群成謠言集中地

年輕人常設消息免擾

“一早醒來,我媽微信發來《熱檸檬水是“鹼性水” 能釋放抗癌物!》的文章,囑咐我早上記得喝﹔我剛在朋友圈發布‘想吃麻辣小龍蝦’,我媽立刻發微信對我訓話,說‘常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虫’,還附上視頻﹔知道我睡前愛刷手機,《年輕人眼癌增三成!熄燈后看手機會失明》的文章,父母隔三岔五地就要發一遍。”90后小南對於“養生狂魔”的60后媽媽感到很無奈,“養生謠言全天候‘呵護’我”。

小南說,媽媽文化水平不高,為了照顧家人也一直沒有出去工作,兩個女兒陸續在外地成家立業,微信就成為她關心女兒和打發時間的新工具。“媽媽時不時轉發給我們姐妹一些聳人聽聞的文章。”想到媽媽的辨識能力有限,小南一開始是勸,“都是夸大其詞,沒有科學依據的”“消息來源不可靠,亂七八糟的公眾號不要關注”。然而收效甚微,小南又嘗試“以疏代堵”,給媽媽推薦了不少權威的健康類公眾號。本著對養生的熱情,小南媽媽兼聽兼信一一進行了關注,結果有所好轉,“發來的內容,一半是靠譜的。”小南略感欣慰。

然而,一次經歷讓小南開始全方位“剿滅”媽媽的養生謠言。“有一次,媽媽來廣州和我住了兩個月,洗澡時不能先洗頭、微波爐不能用、雞肉不能吃……因為這些無厘頭的規矩我跟媽媽爭執了好幾次,不住一起還不知道謠言有多可怕。”小南說,媽媽回老家后,隻要一給她發養生謠言,她就悄悄點擊微信上的“投訴”。“處理得很快,媽媽發現點不開后,我就解釋,可能是謠言被處理了。”小南說。

80后張先生是法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在60后父母眼中很有話語權。“我經常給他們灌輸‘來源不明、不權威的信息不要信’,雖然隔得遠,但他們挺讓我省心。”然而,家族群裡的不靠譜信息卻讓他無計可施。張先生點開他的家族群,一條條跟記者數落起來:“《不轉載實在可惜!170條生理常識,你知道幾條?》《家中出車禍,父母雙亡、妻子孩子妹妹傷勢嚴重,想見他最后一面,請×××速回××市××縣醫院!十萬火急!愛心傳遞!》《重要通知!獨生子女証6月30日永遠停辦,沒有的趕緊補!》……從養生知識、到明星八卦、社會熱點、國家政策、國際形勢,簡直就是一個謠言版的‘新聞公眾號’,更新得還特別快。”

對此,張先生卻不能像對父母一樣做“灌輸”,“聽說有人辟謠被踢出家族群,長輩被小輩教訓肯定會有想法,隻能選擇設置消息免打擾,眼不見心不煩。”像張先生這樣設置消息免打擾的年輕人還不少,記者隨機調查了身邊的10位年輕人,9個都將親戚群進行了消息免打擾屏蔽。

傳謠人群

觸發謠言防護機制

50歲以上佔43.5%

據騰訊最新財報數據,微信和WeChat合並月活躍賬戶達10.82億,而記者從微信團隊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微信用戶中55歲~75歲的用戶達6100萬,佔總用戶數的6%。當下,人口結構不斷“變老”,互聯網生態卻迅速更新,越來越多老人開始使用微信。2017年9月~2018年9月,微信的老年人用戶增加了22%以上。然而,他們卻是謠言的易感人群。微信團隊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微信會通過公眾平台辟謠中心、謠言過濾器公眾號、微信辟謠助手等多個系統工具處理謠言信息,每天接到的關於謠言的投訴過萬單。

截至今年11月,2018年微信公眾平台已辟謠文章10.5萬篇,刪除公眾號謠言文章近10521篇,並處理105個嚴重違規的公眾賬號。在微信謠言防護機制觸發用戶中,50歲以上的用戶佔了43.5%,大幅超過其他年齡層。

謠言特征

謠言易引發恐慌情緒

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

從謠言的特征看,“愛心接力!”“不轉不是中國人!”“家裡有孩子的注意了!”“太可怕了!”……這些謠言通常帶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喚起人們的恐慌情緒﹔有圖有視頻有真相的背后實際上是素材拼接、移花接木的伎倆﹔在文字表達上,通俗與深奧穿插,很多醫學原理被通俗的解釋曲解,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理論,讓老年人似懂非懂又深信不疑﹔常常攀扯大人物、權威機構,實際上隻要稍微求証,謠言一戳就破。

比如“《人民日報》請你立即停用微波爐”這一條謠言稱,《人民日報》發布文章呼吁停止使用微波爐,因為“如果食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會把癌細胞養得肥肥壯壯的,保証癌細胞會很高興吃”,並以1991年的諾瑪·樂維特官司為証,“一名婦女進行髖部更換手術,手術很成功,這位婦女卻去世了,因為輸的血是微波爐加溫的”。作為權威媒體,《人民日報》及時進行了辟謠,表示從未發過這種文章。而“諾瑪·樂維特官司”確實存在,但死者的死因是因為血液加溫時間控制不當,使血液產生溶血現象。

建議

年輕人應加強“反哺”

引導父母用辟謠工具

“爸媽信謠傳謠的背后既有對衰老、疾病的恐慌,也有對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的不足。歸根到底是遠在外地的子女關心得不夠。”小南認為,父母學會使用微信的初衷是為了和子女增進感情聯絡,子女卻未回饋對等的關心,“如果能經常對他們的身體噓寒問暖,在他們觸網的過程中不斷提醒,他們不會這麼迷信養生謠言。”

今年7月25日,騰訊研究院與深圳大學周裕瓊教授團隊聯合發布《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報告,這份報告通過956個家庭的3051份樣本研究了以微信為代表的老年人(55歲以上)數字生活現狀。

《報告》顯示,在微信功能使用上,能使用社交功能(發語音、發文字、視頻聊天)的老人佔比85%﹔能使用信息類功能(閱讀公眾號、發原創朋友圈)的降到了65%,能使用支付類功能(轉賬、微信支付)的更少,隻有50%。年輕人對老年人用微信更多的是發紅包、發語音等工具性的技能指導,而關於公眾號、轉發文章等內容閱讀方面的指導較少。

《報告》建議年輕人加強這方面的“反哺”,引導父母關注權威公眾號、使用辟謠工具,從而提高謠言甄別能力和網絡陷阱警惕性。

據了解,2017年,微信公眾平台設立的微信辟謠中心通過引入包括國家食藥監系統289家機構、5家中央級媒體、32家網信中國系列賬號等超過800個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聯合辟謠,例如國家食藥監總局、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網信中國、江蘇網警等賬號。

微信團隊相關工作人員建議,“子女可以給父母安裝‘微信辟謠助手’小程序,不僅可以主動搜索謠言,用戶閱讀或分享過的文章,一旦被鑒定為謠言,用戶將收到提醒。”

養生謠言近四成

愛借用權威名義

養生類謠言佔了十大謠言中的近四成,“粉絲是塑料做的”“吃活蝌蚪可以治病”“空腹吃水果可治癌”等簡直是無稽之談﹔而社會奇事類迎合獵奇心理,“甘南地區現‘漂浮汽車’”“八百余人團伙搶小孩”“加油站掃二維碼引起爆炸”等多為以訛傳訛甚至憑空捏造的內容,卻屢試不爽,這個月剛辟完謠,過幾個月又登上十大謠言榜。時政消息類反映了中老年對養老、醫療話題的關注,“五年內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每月6000元”“60%藥品將在兩三年內下架,由保健品代替”等內容斷章取義,甚至借用權威部門的名義增加說服力。

以“甘南地區現‘漂浮汽車’”謠言為例,一段汽車行駛中突然懸浮起來的視頻大量傳播,謠言中稱“在甘南地區發生靈異現象,當天中科院研究人員到場,武警部隊封鎖方圓5公裡的地域”。經過調查,甘肅南部簡稱甘南地區,黑龍江一個縣叫甘南,而這兩地的宣傳部門均對此消息予以否認:視頻畫面與當地風貌不符,也從未發生此類事件。專業人士分析,從畫面中人和車的反應來看,該視頻應該是一段事故視頻,經過人為加工特效制作而成。而這個謠言在2月被辟謠后,又登上7月的十大謠言榜。

有謠言專門針對

手機和微信創作

圍繞手機和微信也有不少謠言,比如“要求轉發5個群才能觀看的視頻含有木馬病毒”“付款碼截圖能盜取財產”“手機能做的4件很重要的事情”等謠言,反映了中老年人在手機和微信的使用上缺乏掌控感和安全感,易相信不實信息形成擔憂甚至恐慌。

比如以下一則謠言,手機能做的這些重要的事被不少爸媽記下,“緊急情況下,手機即使是沒有信號都可以撥打緊急救援號碼112﹔如果手機沒電,按‘*3370#’鍵,手機就會自動重啟,電量會增加50%﹔在手機輸入‘*#06#’會出現一串15位數的序列號在手機屏幕上,一旦手機被偷,隻要把序列號給電信局,不管小偷在哪,就能找回來……”

其實,這些功能都不能實現,沒有信號手機無法撥通任何電話,手機快沒電時按什麼鍵都不會自動有電,而我國的運營商並沒有啟用序列號識別設備鎖定手機。這些年輕人都知道的常識卻不為老年人掌握,從而讓謠言鑽了空子。

(責編:易瀟、趙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