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人民日報海外版:做“爆款”不是撈“快錢”

王法治
2018年12月05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流量至上、眼球經濟、平台效應、渠道為王……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類自媒體紛紛涌入內容創業的“藍海”,而號稱“10秒炮制一篇爆文月入3萬”的互聯網創作“培訓”也一度成為業內的談資。

  爆款,本指在商品銷售中,供不應求,銷售量很高的商品。在自媒體行業中,多指閱讀量超過10萬的文章。爆款的背后是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眾所周知,流量是平台變現的重要資源。追逐流量無可厚非,但若一味追求爆款,重營銷輕內容,就會本末倒置,以致低俗內容泛濫,粗制濫造橫行。更有甚者,為吸引眼球不擇手段,越過法律和道德的邊界,不但砸了自己的招牌,還擾亂了市場環境。

  更何況,與一般產品相比,資訊內容更具有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屬性。豆漿油條吃壞了無非鬧肚子,但要是中了謠言的毒,搞不好要出人命。為了流量而編謠言、說假話,甚至炮制“毒雞湯”,無異於圖財害命。國家網信辦陸續頒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文件,完善自媒體管理,既是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空間,也是通過強化運營主體的責任意識,降低用戶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讓人們更容易獲得健康而有價值的“干貨”。

  事實上,互聯網產業在經歷了跑馬圈地的野蠻發展后,已經逐漸開始存量經營,資訊內容創業也進入了精耕細作時代。企鵝智酷的數據顯示,56.1%的自媒體用戶對內容質量表達明確的擔憂心態,2017年超過2/3的用戶不再關注新的自媒體賬號。心靈雞湯和標題黨之類的文章非但不能獲得關注,反而因其信息誤導和情感綁架而被受眾深惡痛絕。用戶的審美標准和判斷力的提升倒逼了內容生產轉型。事實証明:掙快錢的辦法已經行不通了。

  從“二更食堂”公眾號永久關停、“暴走漫畫”被判道歉賠償,到10月以來國家網信辦針對自媒體賬號亂象開展集中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可見,無論是市場還是監管都在引導自媒體重回“內容為王”之路。為了所謂“流量”、“打賞”、“點擊”而突破下限、罔顧底線的行為終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所以,自媒體在追逐網絡爆款的時候,有必要想清楚到底因何而“爆”。靠抄襲剽竊、注水洗稿,賺一筆快錢而后一走了之,不但不會得逞還會惹上官司﹔而深耕內容創作,生產優質資訊,縱然一時不為人所知,隻要持之以恆,終能打造“金字招牌”。

(責編:易瀟、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