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互聯網醫療產業成長期要來了

張佳星
2018年11月15日08:2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互聯網醫療產業成長期要來了

這個“雙十一”,阿裡巴巴宣布天貓交易總量2135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多出453億元,徹底顛覆傳統實體零售。可見,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已經解構、重塑了消費領域。

相較而言,在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的醫療領域,提到“互聯網+”,人們所能想到的仍局限於網上預約挂號,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醫療能做的遠比網上挂號多得多,事實上,那些能在網購上成熟應用的在互聯網+醫療上均可以實現。

“病人在醫院候診時,完全可以先和AI(人工智能)‘聊一聊’,主訴症狀、過往病史,等見到醫生時,系統已經將初步情況接入,雙方就直接切入主題。”平安科技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認為,例如影像檢查時間湊不到一起要跑好幾趟醫院、長期用的藥需要排隊請醫生開單等,這些“麻煩”會因為互聯網+能夠突破時間、空間上的障礙而不成為問題。平安好醫生每天超過50萬人次的問診中,很大比例是由AI完成的。

除了讓患者獲得便利,從醫生的角度,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腫瘤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焦順昌也對互聯網+醫療提出了更高的希望,“把醫生從病例錄入、開化驗單等繁重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技術含量的醫療服務,讓醫生獲得更強的職業幸福感。”

日前,國家衛健委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個文件,被業界認為“靴子”終於落地。在國家層面對互聯網+醫療發展明確的鼓勵態度下,一度徘徊在醫院、互聯網企業、投資方等各方心中濃厚的觀望態度也隨之明朗化。“年輕”的互聯網+醫療產業,在醞釀、躁動、蟄伏之后、在獲得權威部門“首肯”后正快步進入“成長期”。

拍了板定了調 各方摩拳擦掌推動醫療服務“增效”

“准入一旦明朗,將切實進入為醫療服務‘增值’的階段。”健康之路(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能表示,三個文件主要回答了此前業界猶疑的兩個問題,一是不擁有實體醫院,能不能開展互聯網+醫療業務?二是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誰擔負主體責任?

此前對於第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國家層面的確切政策出台。在銀川等地有先行先試的探索,但因未有明朗的政策出台,市場對於互聯網企業能否獲得進入互聯網+醫療的執業許可產生的判斷不同,態度產生搖擺。張萬能說,在2017年前后,產業經歷了寒冬。

新文件規定,允許第三方平台(互聯網企業)獲得執業許可,但必須與實體醫院簽約,“這其實解決的正是第二個誰承擔責任的問題。”張萬能表示,正規的、有規模的互聯網企業都有履行自身的主體責任的意願和能力,而與醫院簽署依托協議作為取得執業許可証的前提,這是為患者上了“雙保險”。

此外,三個文件明確了互聯網企業的定位。“互聯網企業的角色是通過提供信息服務提高醫療資源供給的協同性,而並不是要取代醫院提高醫療供給。”張萬能強調,通過技術手段提高醫療資源的效率,互聯網企業才站對了位。

至此,互聯網+醫療如何發展的爭議“拍了板”“定了調”。

“目前,各地政府正在進行監管平台的建設。”張萬能表示,新規要求,對互聯網醫院進行准入審批前,政府機關首先要建立省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台。也就是說,沒有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台,就不能審批互聯網醫院。

“寧夏、海南等省此前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做過大量的摸索和嘗試,已經建成了類似的監管平台。其他各省也在積極建設。”張萬能說,例如海南省將省級遠程醫療系統向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放,並作為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台使用。

“相信很快會有第三方平台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証》,提供更便捷的互聯網診療服務。”張萬能表示,企業方面也在積極與醫院尋求合作、簽約,為患者提供與簽約實體醫院匹配的科室服務。

全程留痕AI糾錯 新技術層出不窮保障兩大安全

衛健委發言人曾在權威解讀《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時強調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必須保障兩個安全,一個是醫療質量安全,一個是數據信息安全。

和網購有著根本性不同的是,醫療關系到健康大事,同時還是絕對的隱私。那麼這兩個“高門檻”的要求,會不會攔住醫療服務借助互聯網的手段呢?

“可以依賴新的技術為安全問題找到解決辦法。”謝國彤認為,新的技術甚至可以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讓醫療服務更安全。

“中國一年的就診人次是80億,其中一半左右發生在二級和二級以下醫院。這40億人次治療的規范性非常讓人擔憂,調研數據顯示基層治療的規范性操作比例較低,可能不及一半。”謝國彤說。“規范性、標准化正是信息技術所擅長的。”他認為,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手段,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輔助決策,就好像“道路導航”,在醫生進行診斷的時候提醒他規范操作、並給出兼顧標准化和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此外,平安醫療科技還幫助多個地區的醫療監管部門建立了互聯網+醫療的質量控制平台。平安醫療AI平台總經理、平安醫療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長謝震中介紹,上海、河南等省份衛計委的病理、放射影像監管質量控制平台正在逐步擴大使用均採用了該技術。

“在信息數據安全方面,平安醫療科技也與中國信通院聯合成立了醫療和患者信息網絡信息安全聯合實驗室,研究醫院的數據圍牆被‘打破’后,如何從網絡安全層面封堵漏洞。”謝震中說,區塊鏈技術正在被使用,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已經開展了基於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醫聯體中的信息共享研究。

而對於患者來說,互聯網診療中最直觀的安全保障手段之一,是全程留痕。問診過程可以視頻、錄音、錄像,也會有文字記錄。張萬能表示,在2016年,當時的衛計委曾組織過一次風險調研,結果顯示互聯網醫療沒有一例糾紛發生,“一切都被記錄在案,信息化程度越高,風險控制越好”。

醫藥分開不再難 延伸醫療服務的“觸角”

“一個高血壓病人,只是藥吃完了,病情沒有發生變化,要續藥。之前需要去挂號排隊,等幾個小時,看到醫生,醫生再開藥。”謝國彤說,這種場景之后不會出現了,根據新規,慢病患者的復診和開具處方常規診療可以在互聯網醫院進行。

相對應,當處方可以流轉,那麼醫藥分開將不再困難。“患者可以憑借互聯網醫院開具的處方,在網上藥店買到藥,物流將直接送到患者手裡。”張萬能說。

就像網購讓更少的人去商場,互聯網+醫療也希望讓更少的人去醫院,同時讓不同的患者去對醫院、找對醫生。

“有位心血管疾病腫瘤專家曾對我說,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應該到他那裡去看病。”謝國彤說,高效利用醫療資源應該實現分級。病情輕的人盡可能用自動化的手段,如移動APP、自我管理,就能把自己管得很好,讓疾病發生推后五年,而病情重的人,給他們匹配最合適的、規范的醫療資源,好好診療。

如果不久后,你在小區門口的診所看到一個機器人助理,也不要驚奇。“我們在平安的萬家診所和40家基層公立醫院中部署輔助診療系統,確保這些診所的規范性,並給大夫推薦治療方案,這是AI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謝國彤說,提高基層診所和社區醫院的診療質量是分級診療的重要工作之一。

(責編:易瀟、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