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Kindle壓泡面”帶來的閱讀之思

晁星
2018年11月07日08:4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Kindle壓泡面”帶來的閱讀之思

近日,“Kindle壓泡面”話題引發關注。曾經風光無限的“閱讀神器”,如今卻成了最容易被閑置的科技產品之一。對此,有媒體直言,“Kindle遇冷,背后是電子書的潰敗。”

事實上,進入“讀屏時代”,對紙質書的唱衰一刻也沒有止息,每隔一段就會有某種“取代論”生發出來,攪得輿論場一片唏噓。然而,幾年過去,寒冬漸暖,紙質書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越賣越好。2017年數據顯示,中國紙質書已實現銷售冊數連續三年8%-10%的增長,反倒是電子書愈發給人一種后勁不足之感,所謂“替代”顯然無從談起,以至於不少出版社都開始“憐惜”起電子書來。這樣的轉變,讓人深思。

“媒介即訊息”,介質不同,功能、體驗自然各異,電子介質簡單便捷,能填補碎片化時間,適合淺閱讀﹔紙質介質更有儀式感,需要靜心安坐,是深閱讀、重閱讀首選。兩種介質各有優長,不必厚此薄彼,但從此消彼長的變化中,卻能看到一個明顯趨向:嘗盡“冷暖”之后,難舍書香的人們正回歸深閱讀。而在這樣的趨勢下,紙質書自然更受青睞。

相比花哨的新媒介,紙張看上去普通簡單,但恰恰因為至簡,所以專注。鉛字能更好地承載厚重的內容,墨香更能讓人寧靜致遠。“偷得浮生半日閑”,取一本書,泡一壺茶,或在斑駁陽光中,或在溫馨燈光下,感受指間摩挲的觸感以及淡淡的書香,這些物理情景帶來的閱讀愉悅,都是在電子屏的方寸之間難以體驗的。所謂看紙質書“更有讀書的感覺”,好讀書者自解其意。

“紙質”也好,“電子”也罷,終究是介質,不是閱讀本質。且看當下,各種電子閱讀器、讀書APP層出不窮,看小說、記筆記、玩社交,功能一應俱全。“Kindle在手、書海自通”,人們一度樂觀地認為數字閱讀盛行,國人的“不愛讀書病”終於有治了。可事實遠非如此,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沒能提升大家靜心閱讀的能力,蕪雜混亂的信息洪流更漸漸沖淡了開卷的專注。不知從何時起,一個新名詞——“社交網絡囤積症”開始流行,微信裡關注一堆公號,收藏了成摞“好文”,卻壓根兒沒時間看。一觸即得的閱讀內容,其實正在讓人們丟掉閱讀本身的樂趣。

介質無限升級,思維更要沉澱。很大程度上看,讀書是一項慢功夫,在淡然閑適中,才能更好領略好山好水、人情百態,才能更好思考人生、審視世界。所見未必能得,讀書這件事,載體其實是次要的,關鍵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閱讀,讀的又是否是一本值得你付出時間的好書。有人追憶,五六十年前學生們沒錢買書,學校就把《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撕下來每天貼幾張到布告欄上,大家簇擁於前爭相品讀。嘈雜的讀屏時代,這份閱讀的本真,尤為值得重拾。

介質的冷熱之間,我們更應看到的是國人閱讀需求的提升。信息經濟時代,人們對知識的渴求愈加強烈。而滿足這一需求,隻在介質上做文章無濟於事,還需在書的品質上下功夫。如今紙書市場回暖,可尚是“淺草才能沒馬蹄”,打造更多的精品好書,提升閱讀品質,任重道遠。

(責編:易瀟、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