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從華為看中國制造如何証明自己

崔文佳
2018年10月31日08:2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華為看中國制造如何証明自己

一片紅海中,華為沒有被吞噬,反而一躍成為弄潮兒,確實值得點贊,更成為省思中國制造未來時的一隻非常值得解剖的“麻雀”。市場瞬息萬變,但創新為本、技術為王的鐵律不變。強攻技術,投入最大、風險最高、過程最苦,但隻要熬出來,就會事半功倍。市場不會虧待進取者,更不會包容懈怠者。矢志不渝地謀求創新,中國制造的技術能力必將再上台階。

近段時間,蘋果和華為都發售了新機。兩大巨頭同台“打擂”,免不了要被人比較品評。這不,一組兩個品牌線下門店的人氣對比圖就廣為傳播。據圖片所示和網友描述,華為店人頭攢動,“花粉”第一時間到店體驗新機型的“黑科技”﹔而蘋果店則人氣不復以往,有顧客發微博稱店員准備的歡迎儀式被自己獨享。從排隊買蘋果到排隊買華為,翻轉的現實觸動了不少人,許多中國網友感慨“有點燃”“突然想哭”。

作為中美兩國的代表性手機產品,華為和蘋果天然地帶有超越自身的象征意義。我們樂見華為廣受歡迎,更能理解“花粉”看到自己心頭所好“出人頭地”的振奮。盡管光從一組照片就得出“華為超越蘋果”可能過於樂觀,但不可否認的是,華為正不斷比學趕超,以創新突出重圍,以品質贏得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制造先鋒,即便曾在全球手機市場穩坐頭把交椅多年的蘋果,也不得不為之側目。

回望這些年手機市場的起起伏伏,我們就更能理解華為領銜的中國手機走到今天,何其不易,何其勵志。1987年,重達一公斤的“大哥大”——摩托羅拉3200漂洋過海來到廣東,中國的手機時代就此開啟。在毫無經驗和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國產機靠貼牌起家,從實力雄厚的手機大鱷手中“硬生生打下半壁江山”。進入智能時代,手機的尺寸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迭代越來越快,消費者預期越來越高。這方寸之間,儼然成了尖端科技和新潮設計的集合體,廠商一步趕不上,就可能步步趕不上。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乃至三星……都曾輝煌一時,如今卻“泯然眾人矣”。在這片慘烈的紅海中,華為沒有被吞噬,反而一躍成為弄潮兒,確實值得點贊,更成為省思中國制造未來時的一隻非常值得解剖的“麻雀”。

解碼華為的逆襲秘訣,首要一條在於對創新,尤其是核心技術創新,近乎偏執的堅守。比如對於芯片短板,掌門人任正非採取了強攻戰略:要求設計團隊壯大到兩萬人,給出的年研發費用高達四億美金,用意簡單明確,“一定要站立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更為震撼的數據是,2008年至2017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達3940億元。即便處於高光之下,這家公司也保持了難得的清醒,表示未來十年仍會保持將15%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因為自身水平尚停留在“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急需突破“無人領航、無既定的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市場瞬息萬變,但創新為本、技術為王的鐵律不變。強攻技術,投入最大、風險最高、過程最苦,但隻要熬出來,就會事半功倍。

以更大視野來看,國產手機的崛起之路,不正是中國制造的發展縮影?彎道超車的華為經驗,不正是中國制造的轉型指南?改革開放進入“不惑之年”,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甚至“每個美國家庭都離不開中國制造”,但我們不能永遠靠著成本優勢打天下,更不能滿足於“賣一台電腦隻能賺一捆大蔥錢”。近些年,得益於發展形勢的倒逼、頂層設計的引導,以及企業自身的努力,中國制造逐步向擁有高技術、高質量、高品質的中國創造轉變。成績有目共睹,但正如華為與蘋果仍有差距一樣,核心技術缺失仍是中國制造短板中的短板。現實反復証明,全球供應鏈在政治面前不堪一擊,一旦供給的大門轟然關閉,短板就會成為受制於人的命門﹔而國家之間沒有那麼多“龜兔賽跑”的故事,我們在奮力追趕,別人也不會故步自封。但這一切都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數。

惟創新者勝,中國制造的難題隻能在中國創造中求解。正如對技術創新的強攻成就了今天的華為,當此之時的中國制造也需要一股強攻精神。或許在一段時間裡,我們會經歷陣痛,甚至屢戰屢敗,但這個困難期是由大到強的必經淬煉。手機市場的生死存亡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市場不會虧待進取者,更不會包容懈怠者。矢志不渝地謀求創新,中國制造的技術能力必將再上台階。

(責編:易瀟、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