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詐騙花樣繁多讓人防不勝防

近來,利用直播平台實施詐騙的案例屢屢發生。就在前不久,女網友小美在一個直播平台上觀看直播期間,被騙子冒充平台客服以充值返現金的形式連環詐騙了14萬多元。經過兩個月努力,在這家平台的配合下,目前,公安機關已經偵破此案。
平台用戶如何被騙?又該如何維權?此事帶給我們哪些警示?《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梳理。
案件發現難取証難認定難
據報道顯示,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小美和平時一樣在某直播平台觀看某主播的直播節目,其間一個陌生人添加小美為好友,並向小美發來信息,問其需不需要辦理一個“爵位”,並稱辦理成功后觀看主播的直播就可以不限字數評論,小美爽快地答應了。
過了幾分鐘,另一個和主播網名類似的網友又添加小美為好友,並發來“爵位”費充值價目表,充值600元返現480元,並發來了微信付款二維碼,小美沒多想就掃了這個二維碼付款。至於返現事宜,這名網友又向小美發來一個直播平台賬號讓其添加。添加后,“客服”要求小美下載一個軟件,並不斷以系統故障為由要求小美分多次轉賬,共計14.5萬余元。直到“客服”很久都沒回復后,小美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於是報警求助,並向平台客服反映此事。
“用戶向平台客服反映過,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此類案件近期在多個省市均有發案,考慮到其危害性,公司法務部安全組立即組織業務、內容安全中心、客服中心的相關同事對涉案資料進行收集和梳理,發現重要線索后,立即聯系了廣東省反詐中心以及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刑偵大隊,並配合民警辦案。”開設這家直播平台的廣州華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說。
公安機關在廣州華多公司法務部安全組協助下,經過近兩個月的經營,成功排查出一個活躍在山西太原的特大網絡詐騙團伙,並成功將其打掉,抓獲以馬某為首的5名犯罪嫌疑人,起獲贓款現金40萬元及作案工具物品一批。目前,馬某等5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的追逃追贓工作正在開展之中。
此案辦案民警、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刑警大隊七中隊林警官告訴記者,因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本身具有的規律特點,公安機關在前期偵查及后期審結環節客觀存在發現難、取証難和認定難等問題。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主要依托網絡空間進行,其很多作案環節都是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完成,沒有目擊証人,証據也多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在,隻能依賴技術手段進行取証﹔其次,此類犯罪往往跨地域、跨領域,非法網站多將物理地址、服務器等設在國外,或者通過VPN登錄的方式作案,倒查溯源和全鏈條打擊破案的難度極大。
“此外,部分案件案值小,事主事后不報案,故往往出現供述多、認定少的情況,不利於對不法分子的打擊。”林警官說。
二維碼詐騙手法花樣繁多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利用二維碼詐騙的案件屢屢發生,類似此案的詐騙手法只是詐騙團伙的一種手段。
記者發現,類似在直播平台上實施詐騙的作案手法大多是掃碼充值。眾所周知,網絡主播盈利的主要形式就是粉絲的刷禮物打賞,粉絲如果給主播刷禮物就需要充值,而充值一般是確定充值數額,然后彈出支付二維碼,或用支付寶或用微信支付完成充值。
詐騙嫌疑人大多是利用這一環節,聲稱自己是平台客服或者內部人員以吸引受害人入套,誘導受害人掃碼支付,受害人充值的金額直接進入嫌疑人的賬號。
除此之外,記者調查發現,二維碼詐騙不僅在直播平台存在,在其他一些平台也大量存在。
如詐騙嫌疑人在各大社交平台或QQ群發布一些兼職刷單的廣告,用戶添加詐騙嫌疑人QQ或微信后,被要求以掃碼付款的形式交納保証金,受害者付款成功后常常面臨被對方拉黑的結局。
詐騙嫌疑人冒充一些平台的客服人員實施詐騙也是常見的操作。比如,嫌疑人宣稱自己是一些商品交易平台的客服,並告知用戶在網上購買的商品有問題,要給用戶辦理退款。用戶添加詐騙嫌疑人微信后填寫相關資料,不知不覺陷入詐騙嫌疑人的圈套。
還有一些詐騙嫌疑人假冒網上商城的客服,稱用戶商鋪被凍結,解凍的過程中要求用戶成為誠信商家,並交納誠信商家保証金,掃碼支付或者直接稱解凍商鋪需要花錢……
平台有安全管理和提醒義務
據記者了解,二維碼詐騙是網絡詐騙的一種主要形式。有人認為,對於一些有充值服務的平台來說,如果其對詐騙發生前后並不知情,則平台沒有責任﹔也有人認為,擁有充值服務的平台成為新型二維碼詐騙的“提供方”,構成共同詐騙。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說:“共同犯罪要求共同犯罪人主觀上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擁有充值服務的平台可能在客觀上便利了詐騙嫌疑人,但很難說構成詐騙罪共犯。當然,在平台發現類似問題之后,應當積極採取防范措施,如對用戶進行安全提示、保管好用戶的個人信息等。”
鄭寧告訴記者,如果平台發現類似問題后,沒有採取防范措施,則可能會因為未履行平台安全管理義務而受到行政處罰,嚴重的可能會構成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的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
“擁有充值服務的平台作為運營方,提供充值二維碼是其正常的運營活動,也是為了方便用戶充值而設置的便捷途徑。但是,由於二維碼充值的便利性和開放性,令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如果平台並不知道詐騙行為的存在,只是不法分子利用了其提供的支付二維碼進行詐騙,在這種情況下,則不能認定充值服務平台是明知詐騙而積極提供支付二維碼。”廣東律師蘇麗雲告訴記者。
蘇麗雲說,退一步說,即使平台方明知道存在不法分子利用其二維碼進行詐騙,也不能推定其與之形成聯絡,因為刑法上的“明知”必須是“明知他人”,即具體,特定的人。平台方只是得知有詐騙行為,但並不明知具體是誰實施詐騙,正如電信運營商不可能不知道有人利用電話、短信詐騙,打車軟件不可能不知道有人利用平台違法犯罪。
“綜上,即使有不法分子通過充值服務平台提供的二維碼實施了詐騙,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也不能對其客觀歸罪,通過分析其客觀行為及主觀罪過,在沒有証據証明平台與不法分子具有共同犯罪故意的前提下,不宜以詐騙罪論處。”蘇麗雲說。
蘇麗雲還告訴記者,盡管充值服務平台沒有觸犯刑事犯罪,但其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仍需進行分析。不法分子的詐騙及洗錢犯罪活動,均利用了充值服務平台的前端監管漏洞進行,因此,充值服務平台的事前注意義務是否缺位成為問題的關鍵。結合提供充值服務的平台的特性,事前注意義務應當包括:網絡充值服務協議的合理提示及告知義務﹔對網絡賬戶使用者的一般監管及規定﹔事前對侵權、犯罪行為的后果告知及警示﹔一般風險提示及用戶提醒等。
“我認為隻要充值服務平台能盡到以上事前注意義務,就不應當承擔責任。”蘇麗雲說。
根據上述觀點,提供充值服務的平台是否履行了安全管理和提醒的義務是平台是否承擔責任的關鍵。記者調查發現,提供充值服務的平台大多有相關提醒,如前述案件中的直播平台,有聊天對話框敏感詞觸發提醒、充值頁面高亮提醒等提醒信息。
“具體要看提醒的內容是否明確充分,如果明確充分,讓平台承擔責任不公平。”鄭寧說。
蘇麗雲說:“提供充值服務的平台應切實履行好事前、事中的注意義務及事后協助義務,這在減輕自身責任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侵權犯罪活動的發生,維護良好氛圍的互聯網生態圈。”
掃碼支付前要仔細確認信息
移動互聯網時代使掃碼支付成為潮流,但其高風險也需要消費者注意防范。在許多詐騙案例中,正常充值二維碼常常被詐騙嫌疑人當作作案工具,誘騙受害者掃碼支付。
蘇麗雲分析稱:“縱觀二維碼詐騙的案件,有其共通點,一是不法分子通過非平台官方溝通軟件與受害者交流﹔二是受害者掃描陌生二維碼支付。因此,隻要避開上述兩個陷阱,就能防止上當受騙。”
蘇麗雲提醒,網絡平台都有專業的溝通軟件,配置專門的客服及問題申訴渠道,平台使用者應盡量在平台內進行業務交流洽談,解決問題也應尋求平台內的客服幫助,避免跳轉至其他溝通軟件﹔對於陌生人發來的二維碼,使用者切忌隨意點擊或掃描。跳轉支付頁面時,要仔細核對訂單信息和收款賬戶,如果發現購買的商品非屬個人意願購買的或者收款賬戶存在異常,就應當放棄支付﹔保護好自身隱私信息,在網絡平台需要謹慎填寫個人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遇到平台工作人員積極發起溝通交流的,應提高警惕,不隨意輕信陌生人的說辭。
對此,鄭寧建議:“首先應聯合銀行或者支付寶、財付通等機構,建立一個大額轉賬遲延到賬機制,一旦被騙,提供証據,還能追回財產﹔其次應加強對用戶的教育,提高其防詐騙能力。”
如果萬一被騙,用戶該如何自救挽回損失?如何維權?
對此,鄭寧直言:“及時報警,提供相關証據。”
蘇麗雲提醒,首先應保存固定好對方的用戶信息、相關的交流聊天記錄以及轉賬的電子支付記錄﹔其次,及時凍結挂失轉賬所用的銀行卡或銀行賬戶,防止被不法分子進一步利用﹔再次,及時聯系轉賬所用平台的客服並發起申訴,保存固定好與客服的交流記錄,以便后續平台配合公安機關核實跟進﹔最后,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並提供上述相關材料,以挽回損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