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米提交招股書 小米生態鏈扎堆謀上市

小米上市前后腳,小米生態鏈上的企業也加快了上市步伐。8月29日,雲米科技向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申請文件,這是繼華米科技后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雲米科技計劃在納斯達克挂牌,股票代碼為“VIOT”,最高募資1.5億美元。
雲米是誰
雲米的首次公開募股將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牽頭。招股書披露,2017年雲米淨營收為8.732億元(約合1.32億美元),比2016年的3.126億元增長179.4%﹔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裡,雲米淨營收為10.402億元(約合1.57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06億元增長284.4%。
雲米2017年淨利潤為9320萬元(約合1410萬美元),比2016年的1630萬元增長473.%。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裡,雲米淨利潤為7303萬元(約合106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90萬元增長271.5%。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一員,雲米非常依賴於為小米生產產品。在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雲米向小米公司出售產品的營收分別為2.998億元、7.395億元和6.515億元,佔比總營收分別為95.9%、84.7%和62.6%。
雲米成立於2014年,總部位於廣東佛山,定位為小家電研發、制造的互聯網家電企業,為家庭提供安全、智能的互聯網小家電解決方案。2015年,雲米曾完成A輪融資,小米參投,此后雲米還曾獲得紅杉資本、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的投資。
目前雲米主要產品包括智能洗碗機、空氣淨化器和淨水器等,生產的智能冰箱具有語音識別功能,能理解接聽電話、播放音樂以及推薦菜譜等指令。
連鎖效應
雲米科技只是小米生態鏈的冰山一角,華米科技已於今年2月在美國通過IPO融資1.265億美元,從上市交易以來,華米股價已增長了2.7%﹔為小米生產插線板的青米科技母公司動力未來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
今年底恰好是小米生態鏈發展的第五年,小米稱小米生態鏈企業已超100家。根據小米IPO招股書顯示,其中有超90家企業生產智能硬件。從整體來看,小米IoT主要圍繞手機與生活展開,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生活用品、手機周邊以及出行領域,這四類企業投資總數達75家,佔據了小米生態鏈企業投資的核心。這些企業投資目前位於A輪及以下的佔73家,成立時間多是位於2013-2016年之間。
在這近百家企業中,小米科技與順為資本攜手投資的生態鏈企業高達約65家,構成了小米生態鏈企業前行的“風火輪”。其中,小米科技單獨投資的小米生態鏈企業為19家,順為資本單獨投資的有6家,可見小米科技是小米生態鏈核心的投資主體,投資企業80余家。 其中,比較著名的生態鏈產品有耳機(萬魔聲學)、手環(華米)、移動電源(紫米)、智能家居產品(綠米)、空氣淨化器(智米)、小米淨水器(雲米)。
此外,還有諸多的小米生態鏈企業還在產品研發階段。隨著產品的不斷研發,小米生態鏈產品也會越來越多,這些生態鏈企業如眾星拱月一般圍繞在小米周圍,借助小米的投資和渠道完成品牌的建立和產品的銷售,構筑起一個獨特的生態鏈模式。
特殊生態
據了解,這種生態鏈不同於供應鏈,也不同於圍繞蘋果、微軟等發展出來的產業鏈,小米與生態鏈企業在利益聯系上更為密切,並且在業務上形成了很強的協同效應。
之所以形成這麼多的生態鏈企業,源於雷軍在未創立小米之前便已經開始的天使投資業務。2007年,金山上市,雷軍選擇辭去CEO職位,手握著大筆資金的雷軍選擇了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憑借多年的互聯網從業經驗,把投資目標選在了互聯網領域,之后將其機構化形成了順為資本,這也是對生態鏈企業進行投資的主要力量。
目前,順為資本管理著7.5億美元的美元基金以及10億元規模的人民幣基金。除了順為資本之外,小米科技本身也是投資中的一員。
業內人士指出,打造生態鏈企業對於小米來說,能夠增加用戶黏性,同時也是一次新的商業模式嘗試,這種抱團效應一旦發展起來,便會形成組合優勢,雙拳難敵四手,這將讓小米的前景更加廣闊,並且這種模式已然很難復制,小米在智能硬件發展的前期以較低的投資拿到了許多較為優秀的項目,前期的迅速入局搶佔先機為小米贏得了首發優勢。
但這些生態鏈企業並不是完全高枕無憂。以華米為例,雖然早在2015年9月就發布了旗下自主品牌Amazfit,此前的招股書顯示,華米科技目前的營收仍舊有超過八成來自小米產品。
華米科技不是個案。有分析稱,隨著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發展壯大,這些企業不甘於淪為隻為小米代工的角色,紛紛推出自有品牌。然而尷尬的是,由於在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對小米極為依賴,這些企業的獨立發展之路面臨著重重困境。更為重要的是,生態鏈企業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有品牌,這也將對生態鏈企業本身和整個小米生態體系帶來新的挑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