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
人民日報:治網癮應多管齊下

![]() |
北京安定醫院醫生正在為一名青少年網癮患者看病。 |
游戲成癮危害大
游戲成癮是患者焦慮、抑郁症狀的表現之一,患者將打游戲作為緩解焦慮、抑郁的重要手段,與“借酒澆愁”有類似之處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佔比為25.4%。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雖然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既往研究顯示,游戲成癮的流行率約為0.7%—27.5%,其中不乏一些極端案例。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成癮相關工作委員會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郝偉教授分析,網絡游戲本身的吸引力,讓人很容易上癮。游戲內容往往具有非常強的娛樂性,既可以增加正性情緒,又可以減少負性情緒。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在虛擬空間裡輕易得到。游戲程序設置的懸念,促發了玩家的心理期待,起到吸引玩家繼續游戲的作用。
“游戲成癮是否屬於精神障礙,要看大腦生理和生化功能有無改變。”北醫六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認為,游戲或網絡成癮和一些非嚴重的精神障礙一樣,都是大腦某個區域出了問題。
郝偉認為,從患者自身因素來分析,游戲成癮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未能形成完整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新鮮事物好奇與探究的欲望十分強烈。少數人經受不住其他玩家的蠱惑、宣傳,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往往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深陷其中。
二是溝通和社交能力低。孤獨感和網絡游戲使用的增加呈正相關。自卑造成孤獨,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的人因為內心壓抑,通過玩游戲可以得到宣泄和釋放,在虛擬世界獲得滿足感。
三是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游戲成癮是患者焦慮、抑郁症狀的表現之一,患者將打游戲作為緩解焦慮、抑郁的重要手段,與“借酒澆愁”有類似之處。
“青少年游戲成癮,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有責任。”郝偉說,同伴影響往往是游戲成癮的最初形成因素,如果學校老師不能及時有效地加以引導、監督和管理,一些學生很容易沉溺網絡游戲。
游戲是把雙刃劍,合理使用可以娛樂、放鬆,但過度沉溺會影響身心健康。黃悅勤說,游戲成癮患者都有行為和心理的問題。在行為方面,整天沉迷於網絡游戲的人,一旦被迫停止使用網絡,就會產生嚴重的戒斷反應﹔在心理方面,患者表現為情感和認知偏差,因長期過度上網而對現實生活產生嚴重的不適應感,出現悲觀、沮喪、社交恐懼、容易緊張等狀態。一些青少年長期沉溺游戲,走火入魔,或者沒法正常學習,或者沒法與人正常交往,不僅影響成長發育,有的甚至會導致違法犯罪。
診斷疾病須謹慎
成癮是一種疾病,有病一定要上醫院治療。將游戲成癮列入疾病,有利於堵住非法診療
我國有近百家網癮戒斷機構,還有各種戒網癮訓練班、夏令營。一些父母因孩子沉迷游戲而憂心忡忡,採取各種手段幫助孩子戒網癮。有人擔心,游戲成癮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后,各種非法治療手段、機構極有可能死灰復燃,借機斂財。
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意味著診斷治療有了權威依據。郝偉說:“一些機構打著研究治療游戲障礙的旗號,為了商業目的制造噱頭,甚至採取所謂軍事化管理,給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治療網癮應符合倫理與科學原則,不能盲目。”
“成癮是一種疾病,有病一定要上醫院治療。”黃悅勤強調,家長要讓孩子去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選擇精神疾病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不要去社會上各種非醫療機構,防止治療過程中出意外,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北京安定醫院成癮醫學團隊副主任醫師盛利霞接診過一些患者,因為患者接受過不專業的診治,醫生再進行心理疏導時變得非常困難,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她提醒,有病不能諱疾忌醫,患者應盡快接受專業治療,早干預早治療,這樣才能早日重回正常生活。
黃悅勤認為,將游戲成癮列入疾病,有利於堵住非法診療。有了診斷標准,意味著今后醫生會把“游戲成癮”作為診斷結果來對待,可以開處藥方、提供治療方案。目前,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深入,診斷標准、治療體系尚未成熟。
北京回龍觀醫院醫生朱曉昱說,當游戲成癮被定義為疾病之后,患者就有機會得到規范的診療,“喜歡打游戲”的孩子也會得到精神科醫生的正確判斷。
專家表示,目前游戲成癮的診斷標准還比較主觀,有可能導致泛化診斷。由於現有的研究証據不充分,醫生無法提供客觀的生物學標記,不能排除游戲障礙只是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表現,也不能預估盲目診斷后的不良社會效應。因此,在排除其他疾病可能的前提下,醫生應謹慎地使用游戲成癮這一診斷。
家長不能一味“堵”
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讓他們走進大自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而脫離對打游戲的依賴
小航是北京市東城區某中學的初三學生,上什麼高中,他壓根不關心,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游戲上。學習遇到困難時,他就從打游戲中消除挫敗感。
成癮行為障礙的治療難度確實較大,目前國際上尚未出台統一的治療指南,藥物治療相關研究也並無突破性的發現。藥物仍處於輔助性的角色,醫生使用時應謹慎。專家認為,及時正規的心理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案,臨床觀察確有一定效果。
盛利霞透露,一些游戲成癮患者還存在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需要在專業機構進行系統的心理治療,對其進行正向引導,同時配合藥物治療。但是,專門針對游戲成癮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仍然比較缺乏。
從世衛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到開展游戲成癮類精神疾病的診療,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郝偉透露,《國際疾病分類》並不具有強制執行力。每個國家對這一標准的採納進度並不一致。今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第五次有關游戲障礙的專家會議將在中國長沙舉行,醫學界將共同探討篩查、預防、治療等問題。
世衛組織將游戲成癮列為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對網癮的醫學干預提供了合法化基礎。但游戲成癮也是“社會病”,如果僅僅試圖依靠醫療手段來解決,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黃悅勤說,游戲並非一無是處,合理使用可以緩解精神,消除勞累,關鍵是不要讓打游戲者產生依賴和成癮行為。作為家長,一定要向孩子講明游戲成癮的危害性,使其有節制地玩游戲,從而更好地調節身心。
專家認為,一旦游戲成癮,治療起來既難又慢,且常有復發。未病先防才是治本之策。郝偉建議國家出台一系列法規,嚴格限制游戲公司的產品,比如限制年齡、限定時間、審查內容,杜絕游戲開發者的成癮設計,避免把電子游戲變成“電子海洛因”。
讓孩子遠離游戲成癮,家長不能一味“堵”。黃悅勤認為,一些父母沒空管孩子、陪孩子,這會導致孩子在游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預防青少年游戲成癮,家長責無旁貸。孩子玩游戲,必須在家長可控的范圍內。無論是手機、網絡還是游戲機,不能讓孩子輕易、隨時獲得,要由家長來管控。在此基礎上,家長應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讓他們走進大自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而脫離對游戲的依賴。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0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