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也有“熊”出沒

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上空的北斗七星
一顆流星劃過北斗七星
光譜志
說起熊出沒,多數朋友會聯想到經常活躍在兒童屏幕上的動畫形象“熊大”和“熊二”。其實,不僅是在電視電影屏幕上,在璀璨的夜空星河中,它們兄弟倆代表的星座一樣名聲在外,引人注目。它們就是此篇文章的主角——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
為了更好地識別星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28年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星座,使天空每一顆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而根據每個星座的大部分面積是在北天或在南天,將它們又分為北天星座和南天星座。根據這種劃分法,北天星座有29個,南天星座有47個,另外12個為黃道星座。
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均屬於北天星座。由於兄弟倆都接近北天極,所以在地球北緯40°以上地區(例如我國北京以北的區域),永不落入地平線,全年晚間任何時段可見。大熊星座體形龐大,全天面積第三,僅次於長蛇座和室女座。相較於大哥,小熊星座就較為低調了。不過它雖然體形嬌小玲瓏,身份卻十分顯赫。在古代,它是重要的導航星座之一,因為在它的尾巴上,鑲嵌著全天最“懶得動”的星——北極星。
北極星(勾陳一)目前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顆恆星,距地球約434光年。因為它最靠近北天極,所以義不容辭地成為眾星圍繞的中心,也是夜空中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較穩定的恆星。北極星是野外活動、古代航海方向的一個很重要指標,也是觀星過程中辨認方向星座,對於天文攝影、觀測室赤道儀的准確定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北極星人氣更高的,是大熊星座堅實的后背和高高揚起的尾巴——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在漫天繁星中極易識別,也是幾乎所有人認識星空的啟蒙老師。千百年來,它們七兄弟在北天熠熠生輝,組成的形狀也直觀形象。為了方便識別,聰慧的人類把這七顆星聯系起來,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並稱之為“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確切地說並不是一個獨立星座,而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其成員個個有名有姓,身價不菲。從斗身上端開始,到斗柄開始的七顆星分別叫做“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又作搖光)”。《晉書·天文志》記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在七兄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它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開陽輔”或“開陽增一”,它一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記載,古人征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裸眼視力的“試驗星”。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會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古籍《鹖冠子》記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古人們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就可以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
古語有雲,“夜看北斗知北南”。在現代社會,人們已習慣依賴科技手段來輔助定位。假如有一天深陷枯山老林,無電無網,在迷路的狀態下可以通過星座來定位方向,幫助脫險。首先找到北斗七星,在連接勺口的天璇和天樞並延長五倍距離,就是北極星的位置,所處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
夜晚的星空,浩如煙海﹔它們的故事,恆河沙數。在夜深人靜時,仰首蒼穹,擁抱繁星,盡情感受短暫而恆久的美好吧。(作者系新華社圖片編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