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50人做981個公眾號,這種新媒體能看嗎?

崔文佳
2018年05月18日08:1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50人做981個公眾號,這種新媒體能看嗎?

38億元收購981個微信公眾號,最近這樣一筆天價買賣讓不少人驚掉了下巴。據報道,這些公眾號同屬一家新媒體公司,內容涵蓋情感、生活、時尚等諸多領域,粉絲累積超過2.4億。而收購方為一家主營農藥、獸藥的上市公司,盡管其自認為這一價碼還算合理,但還是引發了輿論質疑。目前,上交所已發函問詢,列出10大問題直指合規風險、經營風險等市場關注的焦點。

誠如微信公眾平台打出的口號,如今“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極低的開通門檻,讓自媒體爆炸式涌現。如果放到過去,這些大大小小的公眾號就相當於一份份街頭小報。而前文提到的這家公司手握近千份“小報”,暫且不論其中水分有多大,即便按照日更一條、輻射2.4億人來算,也堪稱“媒體航母”了。

更令人瞠目的是,這樣一個現象級“媒體”的背后,編輯團隊僅有50人,且基本為“90后”,相當於每個小編要做20個公眾號。這種“投入產出比”,可以說市面上任何一份主流報刊都難以想象。而如此這般做出來的內容怎麼樣呢?單看其推送文章的標題,諸如《千萬別在垃圾堆裡養孩子,后悔一生》《注意!夏天這樣穿衣最顯胖》……顯然和“高含金量”搭不上邊兒。這也是為什麼網友調侃這筆收購屬於“A股錢多人傻”,新媒體的“大泡泡”又刷出了新高度。

內容為王,而任何一個踏實生產內容的媒體都是大量心血和投入澆灌出來的。就拿人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傳統媒體來說,內容生產是極為鄭重的大事。採訪中講究權威消息源,為了求真不惜磨破嘴、跑斷腿﹔編輯中注重內容把關,為了更准確傳神的表達苦思冥想﹔檢校中可謂“吹毛求疵”,力爭每篇作品都能字詞正確、語法無誤……對於內容的尊重敬畏,對於產品的嚴謹把關,讓傳統媒體的各項生產成本大大高於新媒體。之所以堅守這份權威性與嚴肅性,乃傳統媒體的自身定位使然,也是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使然。而這些,也恰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大潮沖擊下依然屹立不倒的內在原因。

脫離了優質內容,資本吹出來的泡沫越大越容易破。放眼看去,市面上“1個人做20個公眾號”的新媒體公司恐怕不在少數,從養號到變現更是衍生出了成熟的產業鏈。可仔細打量,就會發現這個看上去熱鬧無比的圈子其實有太多的貨不對板、粗制濫造。因為進入門檻極低,內容生產上普遍存在東抄西轉的“拿來主義”,復制粘貼、篡改洗稿是慣常手段﹔運營理念上普遍秉持唯流量是從的“功利主義”,道聽途說的八卦謠言、“星腥性”之類的三俗內容成為主打。到頭來,運營團隊一心聳人聽聞以博點擊,整個行業大干快上、泥沙俱下。而這些價值被嚴重高估的公眾號構成了當今社會信息傳播圖景的重要一塊,因為其中水分太大,導致了公眾“抱著水缸喊渴”:這號那號何止千萬,滿眼皆是“十萬+”,然而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有深度的思考卻相當稀缺。極大豐富卻依然貧瘠,估值驚人卻脆弱不堪,這恐怕都是當前新媒體、自媒體發展的典型怪象,也是一些公眾號一度風光無限卻極易縮水、速生速死的原因。

其實,媒體的新與舊都是相對的,變化的是傳播主體與方式,不變的是終歸要提供優質內容。這就意味著,傳統的大眾媒體也好,新興的自媒體也罷,都跳不出媒體的發展規律,都需要遵守媒體的基本規矩,原創、真實、理性、客觀,這些標尺,不僅要量度傳統媒體,也同樣得要求新興媒體。這決定了我們的監管不能缺位。新媒體蓬勃興旺是事實,行業泥沙俱下也是事實,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把新媒體的資本紅利與正能量充分激發出來,考驗著相關部門的治理智慧。

(責編:易瀟、趙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