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臉書被撕帶給網絡社交媒體的教訓

晁星
2018年03月28日08:3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臉書被撕帶給網絡社交媒體的教訓

  這兩天,社交媒體巨頭臉書深陷“數據泥潭”。先是因泄露5000萬用戶的個人信息遭到口誅筆伐,隨后又被曝多年來一直收集安卓手機用戶詳細的通話記錄。一時間,“臉書完了”“刪除臉書”的呼聲四起,撕“書”熱潮在西方愈演愈烈。

  臉書成為眾矢之的,其實是人們不滿情緒積蓄許久后的一次爆發。“數據就是搖錢樹”,臉書的這一商業模式一直飽受詬病。一邊從用戶處獲得行為數據,為廣告商提供“精准投放”服務﹔一邊給第三方開數據后門,以擴展平台業務,其邏輯無異於大慷別人之慨為自己牟利。盡管在回應中,扎克伯格一再表示“自己也‘被耍’了”,但這份來自行業巨頭的無力感,不正暴露出“收割數據”的行業黑洞之大麼。

  時下,大數據產業風起雲涌,數據越來越被視為堪比石油的寶貴資源。但揆諸現實,我們看到的多是眾多企業對其近乎野蠻的開採,信息泄露事件屢見不鮮,存款、就醫、出行等個人隱私被明碼標價,成了虛擬空間流通的商品﹔同時,基於所謂算法,許多企業練就了“讀心術”,鋪天蓋地推送“你想要的信息”,更甚者還利用大數據“殺熟”……不得不說,談及數據營銷,各大互聯網平台都是一把好手,各種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而說到信息保護,它們似乎一下就都“武功盡廢”了。利字當頭就“沖鋒在前”,一提責任就“大舉后退”,天下哪有這等美事。此次臉書自釀苦果,也是對行業最好的警示。

  中國用戶更願意用隱私交換便利,近日演講中的一句輕率結論,將百度CEO李彥宏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筆者看來,此話雖然刺耳,卻戳中了這場“數據困局”中的關鍵一方——用戶的痛點。不得不承認,相較於西方用戶,國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敏感度還是太弱。很多時候,一句“方便”似乎就能讓人們將安全隱患拋諸腦后。一次兩次或許是不經意間,但日積月累,個人就會愈發透明地暴露在網絡之中。現實版《楚門的世界》無時不在上演,作為主角的用戶卻掉以輕心,或無能為力。就拿許多APP的“協議條款”來說,要麼是專業術語一大串,讀來讀去不解其意﹔要麼是隱藏在犄角旮旯裡,很難引人注意﹔更甚的,直接替你點了同意……處處是坑,讓人避之不及。由此來看,“數據困局”更像是一道社會倫理題——“數據有價”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做到不“裸奔”。

  應當看到,隱私保護與技術發展,並非一場零和博弈。臉書等科技企業之所以陷入泥潭,無非是利益至上的邏輯下,保護用戶隱私成本太高,動力不足。如何在博弈中尋找到平衡點,萬維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指明了解決之道,“漏洞由人創造,也能被人修復”。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到來,數據的廣泛共享也是無法扭轉的歷史趨勢,我們應該堅信,各方主體行動起來數據產業終會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在這方面,光靠科技企業自律當然不夠,監管部門及用戶自身也必須提高警惕、加強戒備。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