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海歸創業:夢想激蕩正當時

葉曉楠  彭訓文  劉  峣
2018年03月19日11: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海歸創業:夢想激蕩正當時

  圖為3月1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蘇權科、鄧中翰在“委員通道”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申 宏攝

  圖為剛從英國赫爾大學會計與金融專業研究生畢業回國的“海歸”毛浩夫(右四),在井岡山茨坪革命舊址群的教學點與參加紅色培訓的學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 申 宏攝

  圖為8名在美國打拼的哈佛博士后先后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嶄新的平台上挑戰前沿科研領域(2017年8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5年多來,中國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各地引才項目競相發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正澎湃而至。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開放和強大的中國,正鼓勵和吸引著優秀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實現夢想。海歸如何在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作用?這一話題引發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擁抱中國機遇

  “總書記好,我是一名海歸創業者。”

  “你從哪回來?”

  “從美國,亞特蘭大附近。”

  3月7日,廣東代表團袁玉宇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回國創業經歷。

  “10年前回國,很多人不理解。當時國內的高端植入醫療器械領域幾乎全被進口產品壟斷,我希望學成報國,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人生理想。”袁玉宇說。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表示。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劃”“人才簽証”“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和空間。

  湖南聖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立忠代表,10年前回國創業。此前他曾任美國核酸試劑公司核心研發小組首席科學家。因在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方面的突出業績,他入選了“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

  “回國創業就是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戴立忠說,他的母親是一名基層醫生,從小就教育他將來一定要為國家做貢獻。他認為,國內的資金條件、商務和政務環境、市場潛力都已具備,自身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創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和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對海外人才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擁抱“中國機遇”,投身“中國夢”,成為眾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選擇。

  四川省僑聯主席劉以勤委員說,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目前中國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著包括華僑華人在內的全世界目光。近年來,受過良好教育、掌握先進技術、國際視野開闊的僑界高層次人才、新僑人士回國投資創業不斷增多,中國業已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

  施展才華抱負

  “作為‘海歸’,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對外開放擴大了中國與世界的接觸,對中國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積累科技創新經驗,幫助巨大。”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代表說,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對人才的高度重視,給了我們發展的信心。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科技創造力實實在在地轉化成生產力,帶領企業走向世界。

  如今,中國留學生已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願,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通過抓住祖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龐大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台。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在中國大地上快速成長。與此同時,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他們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戴立忠說,10年創業歷程,讓他感受到國內商業誠信、行業標准的健全。以前,國內分子診斷產品沒有內標——它相當於用電中的“保險絲”,用於防止人為操作誤差。2010年,他的團隊研發出帶有內標的產品,並成為國家標准的引領者。

  3月15日,在本次全國政協會議的最后一場“委員通道”上,出現了好幾位海歸委員的身影。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委員20多年前回國創業。“當時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因為愛國所以回來了?我說,我當然愛國,但首先我覺得中國有機會,我能夠施展我的才華和抱負,所以我回來了。”李彥宏說。在“委員通道”上他表示,3到5年,在完全開放道路上能夠替代司機的無人駕駛車輛能夠出現。未來20到50年,中國經濟成長重要推動力之一就是人工智能。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委員也是一名海歸。1999年,為了祖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鄧中翰放棄了在美國的成功事業和優裕生活,應邀回國,在北京中關村組建公司,啟動“星光中國芯工程”,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第一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發工作。

  鄧中翰曾說,“我的中國夢就是‘中國芯’。”他在“委員通道”上表示,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在芯片產業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今后要在成熟的技術路線上追趕國際巨頭,要在市場旺盛的一些新興領域爭取彎道超車,還要換道超車,打造新模式和新產業鏈,在前沿領域領跑。

  全面引才聚才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是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在白春禮看來,“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要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打造“雙創”升級版。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推動人力資源自由流動。集眾智匯眾力,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劉以勤表示,要加強服務創新創業的載體建設,注重發揮其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創業資本和產業融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有效金融保障,為創新創業者成長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在海外引才工作方面,劉以勤建議,充分發揮僑聯涉外性特點和聯系廣泛的優勢,通過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僑界青年委員會等涉僑工作平台以及“創業中華”等僑聯品牌活動,加強與海外僑界高層次人才、新僑人士的聯絡聯誼,宣傳中國創新創業環境和優惠政策,引導其回國發展。

  “中國人的健康問題終究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民族醫藥產業要用創新速度換取發展空間,打破進口壟斷,讓老百姓用得起本土醫療產品。”戴立忠呼吁,加大對民族醫療產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讓更多海外歸國留學人員擁有發展平台。同時要理順創新產品和終端客戶之間的鏈條,在審批、定價、進入醫保目錄等方面完善體制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小川認為,在頂層設計方面要做好科研團隊和個人的科研成果轉化保障,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激勵。發揮企業作為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通過釋放人才紅利、吸納創新資源,積極促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的良好環境。

(責編:易瀟、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