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人民日報:違法互聯網廣告套路越來越深

錢一彬
2018年03月01日09: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言之有物、形式新穎的互聯網廣告,同樣令人心動。在客觀事實和數據基礎上,引入新奇技術、設計新穎形式、運用新鮮語言,優質廣告可以與其他互聯網優質內容相得益彰,為用戶呈上滿桌內容盛宴

  日前,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通知,將以社會影響大、覆蓋面廣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平台、移動客戶端和新媒體賬戶等互聯網媒介為重點,集中整治一批社會影響惡劣、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

  從《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落地實施,到全國互聯網廣告監測中心啟用運行,近年來針對互聯網廣告亂象的整治力度不斷升級。重拳整治,效果初顯,全國互聯網廣告的違法率已從早先的7.1%降至1.98%。

  事實上,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中,明目張膽者少了,瞞天過海者仍有不少,只是形式更具隱蔽性、包裝更有欺騙性。一篇養生文章,可以堂而皇之將普通食品吹噓成具備保健功能或藥效﹔一條短視頻,可以頻頻閃現信用卡套現、假學歷招生等畫面字樣﹔推薦攻略、論壇回帖等,與促銷信息、廣告軟文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無孔不入又難以甄別。

  “信息即廣告,廣告即信息”,有時既讓用戶迷惑,也給監測監管出了難題。

  為何違法廣告的偽裝伎倆層出,越藏越深?

  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曾說過:“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有人說互聯網經濟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而廣告的銷售訴求同樣建立在被注意的基礎上。現實中,用戶並不願意看太多廣告。從自媒體文章到新聞推送,從視頻網站到網絡游戲,用戶主動接觸不同的互聯網媒介,卻也自覺不自覺地回避廣告。互聯網廣告要讓更多用戶“注意到”,偽裝得“不像廣告”成了一條“捷徑”。

  為此,一些廣告主、廣告經營發布商,有意無意忽視把關審核,想方設法“包裝”互聯網廣告,套路越來越深。

  形式“借筒發聲”,依托微博動態、朋友圈分享、公眾號文章等﹔內容“借雞下蛋”,先做好新聞熱點的吸引、心靈雞湯的鋪墊,再以“神轉折”推介商品﹔運作“借力發力”,有的假借新聞資訊之名不按規定標注廣告標識,有的以低俗出位畫面博人眼球、誘使點擊……

  暗藏糟粕、頻頻踩線的虛假違法廣告,猶如一股混濁的網絡“泥石流”,極大擾亂網絡環境,也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損害。

  治病需找病因,更需除病灶。目前,全國互聯網廣告監測中心已採集發布廣告信息10.6億次,發現違法廣告23萬條次,上報違法案件線索4740批次。要想讓網絡違法廣告“泥石流”真正化作“清流”,技術監測僅是第一步,下階段監管部門還需在監控廣度、識別精度和整治力度上多管齊下,組合出擊,形成長效。

  其實,用戶排斥虛假違法廣告,卻不會拒絕真正優質的內容。言之有物、形式新穎的互聯網廣告,同樣令人心動。在客觀事實和數據基礎上,引入新奇技術、設計新穎形式、運用新鮮語言,優質廣告可以與其他互聯網優質內容相得益彰,為用戶呈上滿桌內容盛宴。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