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給中國制造一顆“最強大腦”

王  萌
2018年02月08日07: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日前,一篇名為《高鐵是中國的驕傲,但確是中國制造業的最大痛點……》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該文章稱,中國高鐵在牽引系統、制動系統等核心技術方面仍需進口,並由此質疑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就此問題,筆者向中國中車以及業內專家咨詢后得知,文中所寫現象已是近10年前的狀況了,從“和諧號”發展到“復興號”,如今,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方面已經實現完全自主。

  高鐵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贏得諸多“世界之最”,許多外國人紛紛為之點贊叫好。然而,為何仍有人妄自菲薄?除了媒體某些報道失真外,還與某些人頭腦中留存的中國制造缺乏核心技術這一刻板印象有關。

  “採用美國技術”“獲得歐盟認証”,長久以來,許多優秀的中國產品樂於如此廣而告之,向消費者展示自己優良的制造工藝和可靠的技術性能。久而久之,購買技術、貼牌生產成為市場中最常見的品牌建設行為,核心技術缺失、集成創新能力薄弱逐步成為制約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主要瓶頸。

  放眼世界則會發現,工業發展不曾止步。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化國家正在邁向“工業4.0”時代,智能化、數字化、物聯化的生產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引領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

  如何在這場新的工業革命中抓住機遇?隻能在核心技術上下功夫。當前,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正成為工業發展的時代標志。對中國而言,有豐富的互聯網產業積累,有足夠大的應用消費市場,要做好轉型升級,完成由大轉強,中國制造需要的是通過自主創新,把核心技術握在手中,武裝起自己的“最強大腦”。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一大批以代工為主的中國企業開始研發自有技術,生產出一系列拿得出手的自主產品,培育出許多叫得響的自有品牌。像手帕一樣可折疊的柔性屏,通過手勢便可點餐的智慧餐廳,形形色色的工業機器人,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越來越多“炫酷”全球的產品在中國誕生,其中包含諸多屬於中國企業的自主專利。中國制造不再僅僅是消費者眼中的“高性價比”,更成為他們心中的“好品牌”。

  上有國家政策引導,下有企業自主革新,中國制造正以全新的姿態奔跑在世界工業化轉型的賽場上。“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制造指明了方向,得天獨厚的互聯網產業積累為中國制造裝備了助力的“跑鞋”。在新的工業轉型賽場上,中國制造有了更多的資歷和實力去關注和掌握核心技術,用屬於自己的“最強大腦”,指揮中國制造跑得更快更穩。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