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評論:玩《旅行青蛙》 在池塘裡找到顧影自憐的“我”

2018年01月24日08:2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評論:玩《旅行青蛙》 在池塘裡找到顧影自憐的“我”

青蛙的游戲形象,何不是許多都市青年內心所期待的生活方式?

“兒行千裡母擔憂。”一個朋友如此感慨,這可不是她升級當媽了,而是玩起了新近登上流行榜單前列的手機游戲——《旅行青蛙》。

作為一個從《超級瑪麗》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玩家,我下載安裝完這款游戲以后,第一感覺是這也太無聊了!要懸念沒懸念,要刺激沒刺激,要謀略沒謀略,在各種畫面酷炫的手游佔領市場的當下,玩《旅行青蛙》隻能為畫面中的青蛙准備食物,送它出門旅行,又靜靜地等它回來,絕大多數時間不需要任何操作——靜靜等著就行,因此它又被稱為靜置系游戲。

唯一不確定的是,青蛙什麼時候出門,什麼時候回家,姑且叫它“薛定諤的青蛙”也罷。剛玩這款游戲,讓人感覺就像看一些直播,無非是用一種無聊的方式來打發無聊。

跟早些時候流行起來的“雲養貓”類似,《旅行青蛙》為玩家提供了替代現實的某種體驗。隻不過,這款游戲的腦洞開得更大——在現實中,認認真真把青蛙當成寵物來養的人恐怕並不多,青蛙也不比貓狗之類的大眾寵物更容易伺候。能把養青蛙開發成一款游戲並取得成功,讓人不得不贊嘆始創者的腦回路清奇!

游戲不過是博君一笑耳,但其吸引眾多玩家的門道,卻值得深思。在玩手游成為現代人一種生活方式的當下,什麼游戲流行,什麼群體愛玩哪種游戲,無疑能夠反映某種社會心態。

就在朋友圈裡的玩家你爭我搶地當“媽”的同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了一種反差: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兩個指標同時出現下降。也就是說,在現實中,並沒有那麼多人急著當媽。

盡管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但是通過在朋友圈裡不全面的觀察仿佛可以看出,年輕女性構成了這款游戲用戶畫像的主體。年輕,因為游戲裡的“萌”“二次元”元素天然地跟年輕人有貼近性。而“雲養青蛙”的體驗模式,似乎抓住了女性游戲的廣大市場,填補了都市青年寂寞的心理。

一款游戲,引出了寂寞這個嚴肅的社會問題,難怪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朋友圈。在玩家眼中,小小的青蛙就是一個需要被呵護、被關愛的孩子,以一種低成本的方式填補了玩家的情感空窗。

孤獨是一件大事,英國政府已正兒八經地設置了“孤獨大臣”這一部長級的職位。這一點都不好笑,據英國“孤獨委員會”報告,6600萬英國人中有900萬人常常感到孤獨。中國的人口基數更大,人口流動也很激烈,背井離鄉的年輕人像孤獨的青蛙一樣,每天早上靜靜地離開家門,每天夜裡又默默地歸來。

游戲是社會心理的映射。那些自詡“蛙媽”的玩家,與生兒育女還有很長的心理距離。他們在游戲中飼養的並非是真正的孩子,而是另一個自我的載體。他們在顧影自憐之中,找到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進而重新發現自我。“我一個人吃飯旅行走走停停”,青蛙的游戲形象,何不是許多都市青年內心所期待的生活方式?

靜置系游戲既提供了一種幻象,又符合快節奏生活的現實。每次花一兩分鐘,收割一茬三葉草,准備准備食物,欣賞一下蛙孩子的旅游照,就能把游戲玩轉。

但是,人類終究不能跟青蛙談戀愛,更不可能把青蛙當寶寶養啊,何況這青蛙只是游戲程序而已!真誠的交流和溝通,才是人類情感的最終指向。手指一滑就能為孩子做頓大餐,這只是一種幻覺。

孤獨是因為缺乏情感,而情感必然與責任相依。現實中,生養孩子意味著承擔很大的責任,這責任既需要扎實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充分的心理建設。當代青年的婚戀年齡呈“高齡化”趨勢,社會生育意願也有下降趨勢,跟婚姻與育兒不能承受之重責有著密切聯系。

《旅行青蛙》提供了一種輕鬆的選擇。它既在片刻之間填補了玩家空虛的心靈,又不需要玩家付出現實中同等的努力﹔即讓玩家享受情感寄托的歡愉,又允許玩家從關系責任中抽離。用一種簡單的方式滿足復雜的需求,是這款游戲的高明之處。

在現代社會這個大池塘裡,很多人都像是獨處的青蛙。他們期待自在、輕鬆的生活方式,又無力違背競爭贏得收獲的現實規則。這是孤獨的青蛙之痛。然而,小青蛙既需要沉下心來在獨處中成長,也需要在池塘裡跟大伙兒一起聒噪。既有享受孤獨生活的能力,又有融入公共生活的自在,這才是現代生活應有的從容姿態。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1月24日 02 版)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