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APP過度收集信息說不
手機APP給生活帶來了無數便捷,但也平添了不少煩惱。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負責執行的“全國人大數據安全萬人調查”結果出爐,顯示49.6%的受訪者曾遇到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現象,其中18.3%經常遇到﹔61.2%的受訪者在接受網絡服務或者網絡產品時,遇到過“霸王條款”。
在互聯網時代,讓渡和分享信息讓我們享受著遠超從前的便捷。不過在方便與快捷背后,個人信息安全卻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手機APP為例,近年來,一些網絡運營者大肆搜集、爭搶用戶個人信息,貽害匪淺。
問題集中在哪?其一,在於過度收集。比如按照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但是否與服務有關,這一點很模糊﹔也因此,很多商家屢屢打擦邊球,對收集用戶信息追求多多益善。比如一款打開后可以將手機變成手電筒的APP,竟也要求用戶提供手機號等信息,試問這些信息與照明服務有什麼關系?其二,在於霸王條款。比如當用戶下載APP時,總會被詢問“是否同意服務條款”,很多人並未閱讀或者沒讀懂就點了“同意”按鍵——其實,對用戶而言,看不看、懂不懂都要同意,因為不接受這些條款就無法使用該APP——這種協議實際上是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強迫用戶同意的表現。此外,還有隱秘收集,悄悄“偷走”用戶通訊錄,默默“訪問”手機短信等個人信息,嚴重侵犯用戶隱私……
怎麼辦?一方面,要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進程。不可否認,我國對個人信息在法律層面的保護越來越嚴格,但現有的相對分散的法律法規,仍難以全面滿足個人信息保護的實際需求。因此,不妨出台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進一步細化網絡運營者收集用戶信息的原則、程序,明確其對收集到的信息的保密和保護義務,不當使用、保護不力應當承擔的責任等,讓網絡運營者無擦邊球可打,也讓惡意收集信息的軟件不敢鋌而走險。
另一方面,強化監管。當前,監管部門對於手機APP頻頻抽查、公示,但惡意APP仍不少見。在這方面,可以從完善隱私條款入手。手機APP與用戶簽訂的隱私條款,連接著用戶、網絡服務者和監管部門,可以發揮“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當前很多APP熱衷玩貓膩,在條款隱藏收集、竊取用戶信息的內容,對此有必要做好隱私條款的監督工作,讓“隱私條款不經審核則無法上架”成為必要程序,把無良APP的伎倆扼殺在搖籃裡。強化監管,還要在暢通投訴渠道上下功夫。面對多如牛毛的手機APP,監管的力量畢竟有限,因此不妨進一步暢通投訴渠道,簡化舉報流程,讓快速核實、嚴肅處理成為常態,對過度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的APP該處罰的處罰,該清理的清理。
當然,對普通用戶而言,還要做好“事前防范”。比如不輕易通過網站、鏈接、二維碼等下載來源不明的應用﹔安裝APP時注意勾選權限,對於“訪問通訊錄”“打開定位服務”等請求高度警惕,用不斷增強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對APP過度收集信息說不。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