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小學開展編程課 現在不學編程,以后會不會像“文盲”?

2017年12月15日08:3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學生已經開始學編程了!現在不學編程,以后會不會像“文盲”?

  臨近聖誕節,濟南市小學生王崢收獲了一份“大禮”——近日,山東省在其最新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教材中,加入了Python(一種面向對象、解釋型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的內容。這使原屬“課外活動”的Python名正言順地成為“課堂內容”,讓喜歡“捯飭”編程的王崢喜出望外。

  堪稱人工智能“網紅”的Python已經超越C++等成為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但很多人不明白,它究竟好在哪兒?何以“登堂入室”進入小學教材?低幼化滲透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孩子們能接受嗎?

  假如現在不掌握編程

  以后會不會像“文盲”?

  很多人對2016年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年齡最小的程序開發者安薇塔·維賈伊印象深刻。

  這位來自澳大利亞的9歲女孩已經開發了兩款IOS應用。“應用開發有很多步驟,包括原型設計、線框繪制、用戶界面設計以及編碼和測試等。”這位小女孩透露出的成熟讓人驚嘆。而在中國,13歲的清華附中學生汪正揚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黑客——他8歲上小學二年級便玩游戲,玩得沒意思了開始嘗試編寫一些小程序,甚至是找專心網站漏洞。

  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王崢的指導老師、信息技術碩士陳芳老師提到上述兩個例子。她指出當今社會、家長們透露的憂慮:未來屬於“軟件+硬件”的機器人時代,當“人類主宰機器人,還是被機器人主宰”的類似話題一再被提及時,家長們普遍擔心,編程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通用技能,假如現在不掌握,以后會不會像“文盲”一樣?

  致力於推動小學生學習編程,短短三四年間,創業者李天馳已經擁有了近五十萬小學生“擁躉”。他向記者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和工作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一代的孩子,不僅需要與人交流的能力,也要有和機器對話的能力。編程,正是連接人與機器世界的橋梁。”

  在李天馳看來,工業時代培養的人才叫“硬盤型人才”,試圖把所有的知識都放到腦子裡背誦、掌握,“但現在互聯網已經有了海量信息,當你想查清楚哪一個國家、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隻要利用搜索引擎就能獲得海量信息。所以新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人才,利用已知內容、手中工具去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做出東西來。”

  今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到中小學要設置編程教育。陳芳認為,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新的人才,而編程就是AI時代的基本工具,因此學習編程需要“從娃娃抓起”。她認為,這和中國加入WTO以后順應全球化時代、把英語納入基礎學科邏輯相似。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玩法不一樣了,這應該是Python‘登堂入室’的大背景。”濟南歷城二中科技創新教育的專職教師高月峰向記者總結到。

  Python是什麼?

  它是一門新的“英語”

  Python是什麼?

  在程序員的世界裡,相比C++或Java等語言,Python是一種代表簡單主義思想的語言。閱讀一個良好的Python程序就感覺像是在讀英語一樣。它使你能夠專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搞明白語言本身。

  但在推廣者李天馳的心目中,Python像其它編程一樣,並不是像程序員一樣單純地寫代碼,“編程不僅是一項技能,最重要的不是你背會了多少語法、會用多少種語言,重要的是你用它創作了什麼。”

  他認為,少兒編程就像一條路,指引著我們通向另一種思維、另一個世界。我們要學會的不是如何修路,而是如何利用腳下的路,去更遠的地方,看更多的風景。這就是我們要教會下一代的東西。

  曾經多次獲得優秀科技輔導員的高月峰認為,如果說奧數的本質是國家為了選拔有精確計算能力的學生,那麼編程特別是Python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專業性,針對少數學生﹔后者強調普惠性,針對大多數同學。

  山東將Python納入新教材之中,得到了本次受訪者的一致認可。記者也了解到,重視編程教育,山東省並不是唯一的踐行者。

  在今年的浙江省新高中信息技術教材改革項目中,也提到了Python。教育部考試中心更祭出“大招”:10月份,該中心決定自2018年3月起,在計算機二級考試中加入“Python語言程序設計”科目。

  李天馳在國外留學多年,了解世界各國的編程教育情況。在他看來,早在2014年,英國就已經把圖形化編程納入了5歲以上小朋友的必修課﹔在法國,編程被納入了初等義務教育的選修課程﹔在北歐國家如芬蘭、愛沙尼亞也把編程作為了一門非常重要的義務教育學科。

  “在中國,少兒編程教育剛剛起步。但在政府和市場的合力推動下發展較快。”李天馳說。

  學編程為何從娃娃抓起?

  孩子的“程序性”記憶最敏銳!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智商水平是不是還無法理解編程這樣看似深奧的話題?Python需要小孩子有特別的天分嗎?

  接受採訪的專家、教師表達了謹慎的樂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長期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的陳芳老師認為,年幼的孩子在學習語言上的天賦,因為年輕的大腦更容易形成“程序性”記憶——一種深深烙印在我們神經中的記憶,調動時只是一個條件反射而無需意識參與。

  她提到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大腦與語言實驗室的主任邁克爾·烏爾曼的一個觀點:偉大的小提琴家、歌唱家都不是在二十多歲才開始學拉琴、唱歌的,他們通常始於三四歲,那正是“程序性”記憶最敏銳的時候,編程也是一樣。

  這個觀點也符合李天馳的觀察。“小孩子在學習算法和計算機上潛力突出,如果等他們十幾歲再學這些就太可惜了。”但他認為,相對於潛力和天賦,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如何讓小孩子對編程感興趣、又如何讓他們對編程保持興趣,這裡面涉及到很多兒童心理學的門道。比如電視、課業、戶外活動、游戲都會佔據小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他們注意力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吸引小孩子去學習?可以從游戲化教學入手,採用項目任務的方式來讓小孩子學習,回歸到游戲場景裡中熟悉的畫面——為了通關去學習多種技能。”李天馳說。

  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王小龍

  審核:管晶晶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