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創新驅動發展  中國全速前進

2017年12月12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12月9日,2017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在京舉行。圖為一款智能機器人在與人進行“猜拳”游戲。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據統計,全球1/5手機的馬達產自安徽淮北。圖為淮北質檢人員展示檢驗合格的手機微特馬達。
  萬善朝攝(人民視覺)

  12月1日,在烏拉圭東角市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上,一名參會者體驗中國共享單車。
  尼古拉斯·塞拉亞攝(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強調創新。報告所提出的到2035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將激勵全社會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擦亮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新時代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必然會點燃發展的新引擎,為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提供戰略支撐,不斷豐富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的內涵,從而為中國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創新驅動成果比肩世界一流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中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諸多成就。

  10月20日,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題的集體採訪活動中,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代表介紹,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國際領先。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新的中微子震蕩形式,在2016年獲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在重大工程方面,載人航天、探月、大飛機、蛟龍、超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中國科技發展應該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有些地方還是突破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

  2015年12月7日下午,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用中文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的講演,生動闡述了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世界科學界對中國科學的再認識和肯定。

  實際上,“群星璀璨,碩果累累”,這8個字是對剛過去的5年中國科學成就最恰當的總結。

  過去5年,從拓荒爆炸力學的鄭哲敏,到中國核武器事業開拓者和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建者之一的程開甲﹔從研制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的王小謨,到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張存浩﹔從“兩彈一星”元勛於敏,到40年磨一劍,在打破大塊鐵基超導體高溫極限的同時,一舉站上高溫超導科研實驗的最高峰,在新的世界紀錄上留下了中國人的名字的趙忠賢……從這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正推動中國從世界科技大國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使用中國自主研發芯片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多次刷新世界紀錄……最近5年,我國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引領中國向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邁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取得了大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還有,“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一系列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展現出中國科技的創新力量,形成了能與世界一流比肩、刷新紀錄的“高峰”,成果領跑世界。

  王志剛認為,現在創新已經不是科學家自己在“象牙塔”的事情,而是要和經濟、社會、民生和國家安全緊密結合,科技創新要和國家發展戰略結合。他表示:“我們下一步重點就是要把十九大精神一以貫之地貫徹好、執行好。特別是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

  創新驅動重塑國家發展動能

  創新位列新發展理念之首,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是源於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都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來實現。

  2017年6月26日,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率先在京滬高鐵成功雙向首發。這意味著,時隔6年,中國高鐵迎來了時速350公裡的回歸。

  恢復時速350公裡,中國創新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底氣。如今,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中國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頒布施行,科技體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創新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提出,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部署啟動……從內到外,從量變到質變,從跟隨到引領,中國創新的“高速列車”,已經呼嘯著駛向國際,駛向未來。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具有現實意義。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可以顯著提升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著力提振實體經濟,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等,這些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任務,無一不需要創新驅動來發揮支撐作用。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也具有積極意義。創新帶來的高新技術用於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可以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以一個更美麗的中國、更適宜的人居環境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到這個階段,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創新。對於這一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徐向陽深有感觸。這位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8AT)研發及產業化”的第一完成人,帶領團隊埋頭創新,終於使中國的汽車產業有了自己的自動變速器,一舉突破了國外幾十年的技術封鎖。

  在通信和導航領域,這種“突圍”已走得更遠。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成為全球兩大主流4G標准之一,目前已被43個國家採用。同獲該獎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使我國從根本上擺脫了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目前已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

  人類社會正快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演進。3D打印、大數據、可穿戴科技、基因技術、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不斷創造出令人鼓舞的新成就,而從4G移動通信到北斗導航應用,從“載人航天”到“雜交水稻”,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的成果,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引領中國產業可持續發展,使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創新驅動打開通往未來之路

  “如果把愛迪生請來,在這個世界生活一個禮拜,哪一個東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

  2013年5月15日,這個有趣的問題因楊振寧和莫言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討論,引發全社會的關注。他們的答案是手機。確實如此,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以令人驚奇的更新換代速度和改變人類生活的巨大能量,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創新驅動持續深入,催生了一個個重大成果,在讓我國先進技術站上世界前沿的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大門。5年來,中國老百姓深刻體會到了創新正在改變他們的生活:共享單車,打通了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裡”﹔高鐵,北京—廣州朝發夕至﹔網購,足不出戶“逛超市”﹔新媒體,隨時閱覽海量信息……也許人們還沒來得及看清這些變化,在創新驅動的浪潮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又開始深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

  “5年來,高等教育辦學面貌煥然一新,自主創新能力和高教辦學水平邁向新台階,形成了一大批領跑世界的標志性成果,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正在逐步形成。”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說,近年來他們積極構建完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泛浙大”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不斷完善。去年,浙江大學授權專利2150件,轉化科技成果220項,產生了1.35億元知識產權收益,專利轉化率在全國領先。

  “如今,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國家在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方面採取了許多重要舉措,使創新的強大動力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作用更凸顯。”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董事長官慶這樣認為。

  創新永遠不停歇,改革永遠在路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企業是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的主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企業放在各類創新主體的第一位,要培育世界一流的創新型企業。”太原重型機械集團董事長王創民認為,裝備制造企業是工業的脊梁,太重集團要在建設國家創新型企業基礎上,力爭進入全球百強創新型企業之列,為“中國裝備,裝備世界”添磚加瓦。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凝聚起萬眾力量,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全體人民齊心奮斗。如今,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國家從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採取重要舉措,努力完善創新創業的政策法規環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如火如荼,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讓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楊俊峰)

(責編:畢磊、沈光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