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網絡強國新時代(九)

互聯網為“‘四化’同步”添動力

彭訓文
2017年12月11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17年,烏鎮景區內所有POS收單機具完成“聚合支付”升級,支持市面上主流的支付寶、微信、銀聯錢包及工、農、中、建、交等17家銀行的掃碼支付。
  新華社發

  當前,以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席卷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成為重塑經濟競爭力、重構經濟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那麼,互聯網產業融合未來趨勢如何?如何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並聯式”發展是必然

  “四化”同步發展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就已提到,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提及,彰顯了其對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

  對於這種重要意義和緊迫性,在《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一書中,習近平總書記早已做了回答。他在2013年9月30日舉行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當前,我國“四化”存在融合不夠、互動不足、協調不力等問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夠,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不足,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不力,農業現代化滯后。近年來,隨著中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產業的信息化進程逐漸加快,信息化在“四化”同步發展中的支撐作用越發明顯。

  “信息化進程就是信息技術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對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具有滲透、覆蓋和拉動作用。”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辛安娜認為,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能形成智能化工業經濟,信息化與城鎮化的融合促進形成智慧型城市,信息化與農業的融合有助於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互聯網鎮群”的啟示

  其實,“四化”同步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已經展開。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及的打造工業互聯網,是推進“互聯網+”行動、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江蘇省企業信息化協會副秘書長田野認為:“我國工業基數大,但是大量的工業設備的運行效率卻很低。如果能夠依靠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改變工業的流程、工藝、質量等,轉型升級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頂層設計早已提上日程。今年6月,工信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和《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要求》兩項國家標准,為加快相關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有了互聯網鎮群,我們農村的醫療、教育、娛樂跟城裡差不多。”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衛生院院長劉奇提到的互聯網鎮群,是成都市近年來推動“四化”同步發展的新探索。這個互聯網鎮群以公共無線網絡覆蓋為基礎,將成都域內283個鄉鎮(街道)的基礎設施、政務、產業、安全、教育等內容統一接入一個雲端平台——互聯網鎮群,實現了全域美食、交通、就業、醫療等生活服務信息的一站接入。

  在互聯網鎮群模式下,域內各鄉鎮(街道)在網絡上形成一個整體、一個大的信息流量體,有望成長為吸附資金、人流、產業的大經濟體,真正實現聚合式發展。

  “產業互聯網”要跟上

  未來,如何以信息化帶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進互聯網與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我國以生產者為用戶、以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產業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認為,發展產業互聯網是順應公眾消費需求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方式轉變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他為此提出4點建議。一是真正以用戶和消費者為導向,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設計研發環節進行改造、創新。二是改造和重構生產環節和流程。三是對流通環節進行改造和模式創新。四是著力對企業組織體系進行改造和創新。

  “應該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建議,首先要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推動當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其次,要把信息技術廣泛集成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再次是要利用互聯網優化配置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最后是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優化相關的行業。

  李毅中認為,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涉及的傳統行業和企業不要消極等待,要主動擁抱互聯網,做到線上線下融合,虛擬和現實融合、產業跨界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