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人工智能真的能讓內容產業迎來第二春?

Lanjing
2017年12月10日08:35 | 來源:中關村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能真的能讓內容產業迎來第二春?

  近兩年人工智能概念火爆異常,資本紛紛涌入,巨頭和創業公司快速布局。在消費端,似乎隻有與人工智能沾邊才算先進。泡沫化發展帶來更多人力和資本的投入,但值得警惕的是,真偽人工智能充斥,讓買單的消費者成為最終受害者。

  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曾表示,目前市面上高達90%的智能音箱、機器人等,都算不上人工智能。如國內一些聊天機器人項目,國外的會議秘書,先后被曝以人力輔助或替代軟件,欺騙公眾和投資人。前阿裡巴巴B2B業務CEO 衛哲更是發文論斷: 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項目當中,存在大量的“偽人工智能”。偽人工智能比例可能高達 90%,或者 99%!

  不僅如此,《人民日報》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財經天下》欄目,都曾隔空喊話,批判人工智能的偽創新,提出不要像“炒作明星”一樣炒作人工智能“創新”。

  當前熱門的內容產業面臨著相同的情況。從騰訊等幾大核心媒體推出的寫作機器人,到360旗下快視頻推出的智能探索引擎,以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在內容領域All in人工智能,真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驅動商業發展,吸引更多企業投入精力在人工智能,但同時能力夸大、概念炒作等泡沫化問題也存在。

  寫作機器人:被概念夸大的技術創新

  在內容生存與抓取環節,已經有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介入,如騰訊新聞的“夢幻寫手”、新華社的“快筆小新”、今日頭條的“小明”、南方都市報“小南”等,幾秒鐘就可以生成一片結構嚴謹、數據詳實的資訊稿件,讓很多新聞從業者震驚與汗顏。於是從2015年以來,“記者消亡論”一次又一次被提出和炒作。

  其實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寫作機器人進入到美國新聞界,以快速的大數據信息搜尋和處理技術而知名,但60多年來,並沒有讓美國新聞記者的職業消失。

  需要承認的是,寫作機器人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目前來看,可以成為記者的優質助手。實際上,寫作機器人背后人工智能技術含量是相對較低的,它能夠做到的是利用大數據抽取冰冷的數字和內容,形成結構化的新聞報道,在撰寫深度追蹤報道、人物事跡等需要強烈感情色彩的新聞或通訊中展現出明顯的弱勢,這是記者的強項所在,也是人工智能技術需要繼續發力的地方。

  內容分發的困境:如何讀懂用戶情緒,打破“信息繭房”桎梏?

  資訊和視頻的指數級增長,並不意味著消費者可以更容易獲得喜愛或者需要的內容,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對的內容與對的人連接的難度。

  面對海量內容,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實現了人找信息,但是效率越來越低﹔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興趣推薦實現了信息找人,在一段時間內獲得行業和用戶的認可,但“信息繭房”困境始終存在並不斷加劇。

  所謂“信息繭房”,是人們在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困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不願接受異質化信息和觀點的現象。簡單基於讀者興趣的推薦引擎正在加劇這一趨勢,這也是今日頭條等信息流資訊被詬病之處。

  打破“信息繭房”,需要從不同維度分析用戶的行為與興趣偏好,引導用戶探索其他領域的內容,這是人工智能要做的事情,百度、阿裡、360、今日頭條、快手等巨頭或創業公司都在探索,日前360旗下快視頻推出的“智能探索引擎”是有代表性解決方案。

  360集團助理總裁謝軍樣以橡皮筋的例子闡釋了“探索引擎”的工作機制,“用戶一點點用力拉長橡皮筋,表明興趣不斷深入。當用戶稍微一鬆手,在快視頻表現就是對某種內容表示一點疲倦,此時,如同皮筋鬆手一樣,迅速回到原位,轉而探索用戶的興趣廣度。通過這種方法,快視頻突破單純興趣推薦帶來的牢籠,給用戶提供更新奇和驚喜的內容。”

  智能探索引擎相比搜索引擎、推薦引擎是更高階的形態,關鍵在於興趣推薦的同時,強化了情緒感知和自由探索,這是人工智能發揮作用的核心位置,也是門檻所在。

  實際上,在快視頻平台當中,人工智能已經融入到超短視頻生產與發布的全過程:通過智能發現、智能評估、智能去重等技術,快視頻能夠篩選出1-3分鐘左右、濃縮精華的高品質超短視頻,過濾掉低質和注水內容。同時還能智能生成優質封面,最大程度的提升用戶體驗。

  所有這些背后,是由360人工智能研究院作為后盾。360人工智能研究院基於深度學習計算平台和雲計服務台,專注圖像、大數據、語音和語音等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短視頻智能是其中重要領域之一。

  然而短視頻領域的快手,很容易被誤解成有類似的解決方案。在人工智能熱起來后,快手在不同場合強調自己本質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但其營銷概念的味道顯得更濃一些,其實背后更多是基於類似今日頭條的興趣推薦。

  人工智能賦能,已經成為內容產業必然選擇

  去中心化的互聯網世界,如何讓優質內容與所需之人高效連接,一直是平台所要思考的問題。常見的策略有三種:

  第一,發現並補貼能夠產生優質內容的作者或者優質內容,吸引讀者。百度、騰訊、阿裡、360、今日頭條等都有相應的補貼計劃推出。

  第二,以輿情監督、編輯工具改進等技術手段,為創作者提供服務,更容易產生好的內容,百度、阿裡和今日頭條的輿情實驗室等正在發揮這樣的作用。

  第三,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讓優質內容和所需之人更容易產生連接。相對於前兩者來說,這將是未來的主流方向。

  在資訊內容方面,今日頭條幫助作者通過優化標題、封面等方式讓內容更受關注,有人工智能應用走偏的趨勢﹔百度則試圖通過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結合提升分發效果。在短視頻和超短視頻領域,360旗下快視頻探索引擎已經走出堅實一步,未來“探索引擎”也將引導優質內容的創作,使快視頻擁有更為完善的內容生態﹔快手也正在通過人工智能改變推薦引擎機制,不過技術積累相對不足,有待繼續觀察。

  無論是BAT、360等巨頭還是今日頭條、快手等創業公司,都在強調AI賦能,可以預判,2018年將是人工智能與內容深度結合的一年。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企業是真技術在應用,有些企業是炒概念在跟隨。既要懂內容又要懂人,形成更有效的連接,聽起來很容易,實踐起來卻很困難,人工智能還需要繼續沉澱和成長。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