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聚焦棱鏡門


思科卷入“棱鏡門”,為何讓我們“坐立不安”?
  一方面,思科和谷歌、微軟、高通等不同,思科主要的領地在網絡基礎設施領域,這是整個網絡的命脈所在﹔另一方面,思科產品已經全面滲透到我國幾乎所有大型網絡項目的建設,涉及政府、海關、郵政、金融、鐵路、民航、醫療、軍警等要害部門的網絡建設,以及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基礎建設。【詳細】

臉譜微軟証實政府索要信息 “棱鏡門”剛露冰山一角
  臉譜公司首席法律顧問厄尤特14日說,經過與政府談判,該公司首次被允許公布與地方執法部門和國家安全有關的信息索要情況,但不允許透露具體數字。在2012年下半年,美國聯邦、州及各級地方政府要求該公司提供用戶信息的次數多達一萬次。這些資料信息涉及1.8萬至1.9萬名用戶。【詳細】

谷歌要求公開政府索要安全信息 否認涉棱鏡項目
  谷歌表示,指責是不真實的,但是由於對這些安全方面的規則不披露的原則使人們加重了疑慮。谷歌已經要求美國政府允許其公開聯邦法庭向其下達密令的數量和范圍。這些法庭密令要求谷歌向聯邦政府有關部門交出與谷歌用戶有關的信息。【詳細】

蘋果否認與美國安局 “棱鏡”項目合作
  據國外媒體報道,繼“棱鏡”丑聞之后,蘋果發布了一項公開聲明,其中對美國政府的數據請求進行了詳細說明。為了証明與“棱鏡”事件無關,蘋果公布了它在5月31日的前6個月內收到的數據請求數量。【詳細】

美國“棱鏡”折射了什麼
  “棱鏡”計劃的曝光使得美方內外政策偽善的一面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美國政府到底還有多少類似“計劃”不為世人所知?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中多次隱瞞真相,誤導公眾,對美國形象造成消極影響。美國反恐是為了讓美國人增加安全感,但“反恐”的理由被濫用,則會讓很多人不安,對美國政府政策的信心和信任會大打折扣。對內都難以自圓其說,對外的說服力能強嗎?【詳細】

最新報道

上一頁 13 14 15 16 17  下一頁

美國“引渡”斯諾登面臨多重法律障礙

來源:    時間:

  美國一些情報機關和執法機關已經把其電子偵查和監測的網絡擴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完全可以不向美國以外的任何法域提出什麼協助請求,甚至不向任何人打個招呼。這種“國家黑客”行動不僅嚴重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也對有關法域的司法主權構成潛在威脅 黃風 斯諾登對美國情報機關和執法機關網絡偵查及…

美國政府網絡攻擊中國15年

來源:    時間:

  致使“棱鏡”等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曝光”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13日在媒體刊登的專訪中披露美國政府更多監視細節。斯諾登說,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從事針對中國個人和機構的網絡攻擊。 不過,美國《外交雜志》說,美國一直就網絡攻擊問題施壓中國之時,卻從不提及美方大范圍攻擊中國網絡的情況…

在網絡安全問題上採取雙重標准無益問題解決

來源:    時間: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許棟誠)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認為在網絡安全問題上採取雙重標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有記者問,根據媒體透露,美國多年來對中國實施了網絡監控。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說,中國面臨著網絡攻擊的嚴重威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擊受…

“棱鏡”背后的冷思考

來源:    時間:

  新華社記者 李學梅 連日來,美國“棱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引發的風波愈演愈烈,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強,令全世界為之驚心。在沸沸揚揚的“棱鏡”事件背后,有一個問題尤其值得思考:面對發展並不平衡的網絡世界,處於弱勢的國家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棱鏡”事件之所以觸目驚心,不僅因為涉及美國…

棱鏡泄密者:美國政府長期對中國網絡攻擊

來源:    時間:

  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刊登對斯諾登的獨家專訪 美國“監控門”事件持續發酵,孤身逃往香港的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13日,香港《南華早報》又拋猛料——斯諾登向該報披露: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從事針對中國個人和機構的網絡攻擊。《紐約時報》則於同日報道稱,香港特區政府已與美方合…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棱鏡門

  “棱鏡”竊聽計劃,始於2007年的小布什時期,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進行數據挖掘工作,從音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系方式與行動。監控的類型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絡資料的細節,其中包括兩個秘密監視項目,一是監視、監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二是監視民眾的網絡活動。

相關報道


    ·NSA“棱鏡”門:斯諾登的爆料引來熱議

微博互動更多>>

索尼遭遇互聯網最大數據泄漏事件 索尼遭遇互聯網最大數據泄漏事件

百度遭受歷史最嚴重黑客攻擊百度遭受歷史最嚴重黑客攻擊

留言

昵稱: